【摘要】“亳州二夹弦”是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濒危稀有剧种之一。在众多传统地方戏剧中,有着独特的艺术品貌与个性。据专家考证二夹弦始于清朝中前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安徽、河南、山东交界的黄河两岸,是农民闲暇时娱乐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本文主要从二夹弦的起源、发展、传承以及地方特色等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亳州二夹弦;非遗剧种;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二夹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濒危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二夹弦始于清朝中前期,它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曾风靡于鲁西南、豫东、豫北以及皖北等地,随后又在菏泽、开封、亳州等地区迅速发展,深受各地百姓的喜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亳州二夹弦”的来源与呈现
由于年代久远、无文献考证,关于二夹弦的起源众说纷纭,现流传最广泛的是: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濮州(今鄄城)引马集有个穷秀才白殿玉,白秀才家境贫寒,但文采斐然,精通诗词歌赋,并擅长音律。一日在闲暇时听到女儿一边纺棉花一边哼唱小曲,纺棉声和哼唱声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十分清耳悦心。白秀才灵感突现,经过多次试验,做出像胡琴样貌的“弦子”为其伴奏。节奏和谐,大增其色。白秀才记录曲谱编词清唱。后因遭受水灾,父女南下逃荒,沿途女儿演唱着白秀才编写的这种“纺棉小调”,所到之处都得到村民的喜爱,这就算是最初的“纺棉小调”,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和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来。二夹弦就是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后来在“花鼓丁香”和大五音”的基础上,经过民间老艺人的不断创新和不懈努力,才逐渐形成今天喜闻乐见的二夹弦。
清末以来二夹弦就活跃在皖北这片沃土上。最早在1916年二夹弦就流传到亳县(今亳州)。建国前在亳县(今亳州)五马镇就有了相对专业的二夹弦戏班。1958年县领导应广大群众的建议和请求,成立了亳县(今亳州)二夹弦剧团。1959年亳县(今亳州)二夹弦剧团被誉为“跃进剧团”。1960年又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62年和1963年先后应邀赴北京演出,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并亲切接见,对这一稀缺剧种给予高度评价。1973年由于受到“文革”的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赶下舞台的恶劣影响,二夹弦剧种遭受重创,剧团被迫遣散。1980年县领导组织民间老艺人进行搜集、整理对“亳州二夹弦”这一濒临灭绝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发掘抢救。并成立了专门培养二夹弦戏曲人才的二夹弦戏曲学校。1983年在原有二夹弦戏曲学校的基础上又重新组建亳县(今亳州)二夹弦剧团。随着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亳州二夹弦剧团和亳州梆剧团合二为一。正式改名为亳州梆剧团,并以梆剧演唱为主,二夹弦演唱为辅。许多演员被迫改唱梆剧,二夹弦又慢慢淡出人民群众的视野。2008年“亳州二夹弦”正式被国家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2013年和2017年在省文化厅、文联、剧协、非遗保护中心的关心和领导下,在河南、山东、江苏三省剧协的参与和帮助下我市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亳州)二夹弦演唱大赛”赛前省剧协并为我市颁发“二夹弦艺术之乡”奖牌。2010年亳州市梆剧团与安徽省职业艺术学院合办二夹弦大专班,让这一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种后继有人。2011年在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亳州学院)成立亳州市二夹弦艺术研究所,专门对“亳州二夹弦”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以及戏剧保护。
二、“亳州二夹弦”的传承与创新
二夹弦在传入到亳州不久,演出队伍和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机构逐渐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不断推陈出新从中借鉴了本地曲调“亳州清音”中的精髓,汲取了山东“二夹弦”的清新柔美的旋律。采纳了河南“二夹弦”的高抗明快的节奏。与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精神相结合 ,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持续努力,最终形成了刚柔并济的唱腔风格,和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特色。“亳州二夹弦”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四弦”(也称四胡)是用四根弦,分别扎着两股马尾进行演奏。故得名“二夹弦”也称“半碗蜜”。
二夹弦具有丰富的唱腔体系,它是由板腔体和联曲体共同组成,二夹弦是以板腔体为主,联曲体曲牌只起到辅助作用,大约有二十多种大致分为,板类:[大板]、[二板]、[三板]、[单北词]、[双北词]、[砍头橛]、[捻子]、[栽板]、[谜子]等,娃娃类:[武娃娃]、[大板娃娃]、[二板娃娃]、[三板娃娃]等。二夾弦的传统习惯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
二夹弦刚开始角色行当只有(小生、小旦、小丑)被称为“三小”主要以民间故事、家庭伦理和爱情故事等内容。后在长期的发展求索中吸取借鉴京剧和各地大戏剧种,二夹弦逐渐形成和拥了自己的角色行当(生、旦、净、丑)被称为“四大门头”。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行分为老旦、花旦、青衣、闺门旦、丑旦;净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丑行分为文丑、武丑、娃娃丑。
三、“亳州二夹弦”新形势下完美结合
二夹弦在亳州落地生根后,就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艺术特色。它是以唱为主,以唱取胜的剧种。它和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法几乎相同。其独特之处是唱腔,大本腔吐字(真嗓),二本腔拖音(假桑)俗称“大口小腔”,形成吐字清晰尾声婉转的真假声频繁交错的唱腔特色。群众曾传:“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不吃不喝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听了二夹弦,天天笑开颜”等俗语中可以体现二夹弦在当地深受群众的爱戴。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当时全国仅有的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亳州梆剧团是唯一能够演唱这一稀缺剧种的剧团。
从传统剧目的“老八本”《头堂》《二堂》《王林休妻》《站花墙》《大帘子》《二帘子》《抬花轿》《抱牌子》过渡到“新五本”《货郎翻箱》《丝绒记》《打狗劝夫》《赶女婿》《墙头记》到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东汉丞相》《诺言》无不反应它在戏曲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地位。
二夹弦不仅流行于戏曲舞台上,也在影视剧中崭露头角,二夹弦的看家戏《货郎翻箱》,作为戏中戏被收入电影《李双双》中,而它插曲《小扁担三尺三》也吸收了二夹弦的音乐旋律,在二夹弦曲调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这首歌后被宋祖英收录到《百年留声》专辑中。电影《少林寺》中的插曲《牧羊曲》最初选择的曲调风格也是二夹弦曲调,后考虑到国际效益王立平先生才忍痛割爱进行修改,也成就了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牧羊曲》。还有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为表现梁山好汉的豪放侠义性格,歌曲中较多使用了八度或六度的大跳。让很多戏迷听出了独具一格的二夹弦味道。其实二夹弦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稀有剧种——亳州市二夹弦的调查研究[J].中国音乐,2009(10).
[2]付红伟.浅谈非遗亳州二夹弦剧种的艺术成就[J].大舞台,2010(4).
作者简介:刘丰(1992—),男,安徽亳州人,亳州市第八中学,本科,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