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背景下贵州苗族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2019-08-21 12:00王娟权德张斌陈甜
戏剧之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开发

王娟 权德 张斌 陈甜

【摘 要】深入挖掘苗族文化,并将其深厚的苗族文化与当代贵州旅游商品相结合,开发苗族旅游商品,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让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文化旅游;苗族旅游商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233-02

一、貴州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旅游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贵州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有苗族、彝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苗族文化底蕴丰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苗族旅游商品较为单一,这已成为了制约旅游商品产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贵州苗族基本情况

苗族历史悠久,贵州苗族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等地。贵州的苗族基本上包含了苗族的主要文化特征,比如说苗族的语言、风俗习惯、主要的服饰类型和最为基本的农耕文化等,贵州苗族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贵州苗族地方特色整体风貌

当代学者把贵州苗族划分为三个方言区,以铜仁市为主的东部方言区,这里建筑物主要是以矮脚吊脚楼组成;中部方言区则是以黔东南为主,主要是木构吊脚楼,因为这里属南方潮湿多雨地区,且处于高山峡谷,为适应环境,所以这种吊脚楼可以依山而建,靠水而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西部方言区以毕节市和西部的六盘水市为主,而西部方言区则是贵州各民族混居地区,所以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建筑都有些相似,各种类型都有。

四、苗族的传统文化

(一)人文风情。苗族的人文风情历史悠久,分支特别多,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但都保存了各自节日的完整体系,就拿六盘水的苗族来说,他们的特色节日就有跳花节、祭山节和坐坡节等,其中跳花节又叫做跳花坡,是苗族每年一次的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活动主要是围着花树跳芦笙舞,围着跳的花树,是事先挑好的一棵长得最好的木姜子树,象征着万事如意,兴旺发达,并且还要与木姜子树一起栽一棵竹子,意喻节节高升。

祭山节,主要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坐坡节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的一种恋爱活动,未婚女青年穿着盛装到坡上坐着绣花,未婚的男人们则是穿着盛装到花坡上跳舞,与绣花的姑娘们对歌求爱。

(二)苗族服饰与文化符号。苗族服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地方的苗族男子通常穿两襟相对的短的衣服,头上裹着藏青色的长巾,并且腿上裹着绑腿。而黔西的苗族男子的披肩则是用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做的,衣服是用麻布做的,绣有花纹。贵州六盘水陡箐村的歪梳苗的服饰则与其他苗族有些不同。歪梳苗的未婚少女都留着长发,用木梳把头发别在头上,这是歪梳苗的主要特征。歪梳苗的衣服颜色基本上都是黑色和深蓝色,并且他们的服饰色彩搭配都是块状的,而这些块状的花纹图案正是反映了当地纵横交错的地理环境。而关于歪梳苗头上的梳子则是有一个传说的。

据当地老人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苗族部落首领的女儿被野猪追赶,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候,一只金鸡从天而降,救了她,为了感谢这只金鸡的救命之恩,部落首领的女儿按照金鸡羽毛上的色彩绣了一套外衣和裙子,并用木材模仿金鸡的鸡冠,做了一把梳子,然后穿上绣好的衣服和裙子,把头发挽上,并且用梳子固定好,当出门的时候,突然身上闪出一道金光,引来了人们的围观,于是大家都纷纷模仿她,将头发挽起。

在贵州黔西南普安县居住着一群自称“阿卯”的大花苗,据说他们是从水城、威宁、赫章迁徙到这里的,这里以前经常有野猪、豪猪、豹子等野生动物出没,村民们的庄稼、牲口经常受到侵害,所以这里的大花苗们都擅长狩猎、射弩,并且以此为生。虽然现在不用狩猎了,但是他们的射弩技艺在苗寨中传承了下来,并且经常参加各类少数民族的赛事活动。除此之外,他们的歌声也是非常独特优美的。他们的服饰和其他苗族相似,不同的是大花苗的织锦披肩图案是以几组扁菱格连续纹为主要框架的,据当地老人说,在很久以前苗族先民迁徙到西南时,祖先觉得马鞍垫上的图案非常好看,便将这个图案做成了披肩,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菱形图案,这个图案象征箭头,披在肩上可以防箭。这就是大花苗的服饰特点。而说到大花苗就不得不提一下小花苗了,小花苗与大花苗的区别在于服饰上,据说大花苗和小花苗的先祖是一对兄弟,小花苗的先祖迁徙时,因怀念故土,所以把田园、山川、树木、星星,还有河里的鱼儿绣在坎肩上,而坎肩的黄布条方框象征着苗族迁徙过的城池。这些象征性的几何图案都是由自然界中的物体抽象而成的。

五、贵州苗族特色手工艺旅游商品开发

贵州苗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许多具有原生态的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比如苗族的蜡染、银饰、刺绣等。

蜡染和银饰是苗族服饰制作中尤为精美的也是最为核心的工艺,其中蕴含了许多高超的技艺和手法。就拿蜡染来说,苗族先民们依靠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根据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的女性都要会蜡染技艺,他们栽种棉花,然后自己来织布和画蜡,还要自己浸染、裁剪,代代相传,所以蜡染在苗族聚居的地方成为了主要的衣饰装饰,而蜡染的图案基本上都来源于自然界或者祖先的传说,如祥龙纹、云彩纹、飞禽走兽、鸟虫鱼纹等,题材多样地渗进本民族的审美感受和特色,这些纹样记载了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先人和家族标志的崇拜。

六、贵州苗族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一)苗族文化的独特价值。由于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发展,许多乡村路都修通了,如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普安县的龙吟镇。龙吟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主要是苗族,且属于喀斯特地貌,龙吟苗族的传统文化保存得相对较好,例如,每当举行苗族传统节日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穿着苗族传统的服饰,吹芦笙跳舞,跳芦笙舞的是歪梳苗;大花苗们负责合唱、斗鸡、斗鸟;还有喇叭苗的“敬亲迎亲”活动等,这些活动独具民族风格,凝聚了苗族长期积累下来的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文化意识。

(二)贵州苗族旅游商品的艺术价值。贵州苗族文化在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苗族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苗族的文化艺术特色对苗族旅游产品开发有很大的优势。苗族服饰的核心除了蜡染和银饰之外,还有刺绣,苗族的刺绣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与其他的刺绣不同,其历史悠久,苗绣与苗族人的生活处处都有关联,民族特色很明显,无论是纹样构成还是在造型上都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苗绣造型的随意性较为明显,能把不同时间的事物描绘在一个画面中。苗绣纹样的独特不仅体现出深厚的文化,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贵州苗族旅游商品的传承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苗族青年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发展,使得苗族口手相传的特色技艺无法传承,而且近年来网购的流行让苗族人的服饰选择多了起来。苗族商品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发展旅游业、开发苗族旅游商品能有效传承苗族文化。此外,还有大量民间艺人会制作银饰品、民族雕刻、绘画、剪纸等,对于这些人来说,不用培训或者稍加培训就可以成为熟练的旅游商品生产工人。由此可见,开发旅游商品有利于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传承民族文化,与时代潮流结合,让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更桑措毛.文化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青海省果洛州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2]黄竹兰.贵州苗族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J].美术大观,2011(9).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