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
【摘 要】本文先对客家木偶戏的传承意义进行简析,然后在受众减少、资金缺乏以及缺乏新意相关方面,总结客家木偶戏发展的困境,进而在政府做好引导、提高水平和进入校园等相关基础上,详细分析和阐述客家木偶戏的传承措施。
【关键词】客家木偶戏;发展困境;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14-02
所谓木偶戏,就是使用木偶表演故事的戏剧,这是中国老百姓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这种艺术在古代被称为“傀儡戏”。而在我国客家地区,木偶戏被称为鬼头戏。依据当地的传统,木偶戏能够求降福、压煞气等,客家木偶戏根植在客家山区,面向了广大农村民众。在兴盛时期时,客家地区建设了很多木偶戏班,但是在解放前夕,木偶艺术逐渐没落。在社会进步之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宣传,这也让客家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得到了重视。因此,本文对客家木偶戏的发展困境和传承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客家木偶戏的传承意义
作为客家文化的精髓,木偶戏的传承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历史意义,客家木偶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提线戏在全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客家木偶戏表演技艺十分精彩,受到了很多普通民众的认同,客家木偶戏还结合当地的巫文化和道教等元素,形成了独有的区域文化,成为了客家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二是教化意义,木偶戏一般都是在节庆日和庙会等当地的民间活动中演出,表演节目的内容和题材基本是取自当地的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等。而这些表演内容对于当地的民众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其三是娱乐意义,在表演客家木偶戏时,一般对场地没有多大的要求,能够自由地在农村、山区以及广场等地方随时演出,所以木偶戏娱乐的民众范围很广。尤其是农村的民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享受木偶戏的娱乐,缓解身心疲劳,并且也为农民增加一些生活乐趣;其四是艺术意义,木偶戏的道具制作十分精巧,木偶造型也栩栩如生,在表演时操作木偶吊线十分灵活,有着非常好的表演效果,这也呈现出了木偶戏宝贵的艺术价值。
二、客家木偶戏的发展困境
因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多元化文化的侵入,让客家木偶戏的发展面临诸多的困境,其中的阻碍和困境如下。
(一)受到潮流娱乐影响,受众减少
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在国民经济发展之下,娱乐节目的形式十分丰富多彩,可选择性也比较多,传统文艺娱乐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再像以前那些喜爱文化生活的民众那样等着传统表演的到来,而是有了更多消遣时间的方式。在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让很多人的观念受到了影响,认为木偶戏这类传统地方文化是落后的、不流行的。在电影电视剧艺术发展,网络普及和手机智能化之下,更加让大众的兴趣在传统艺术上脱离出来,对于传统地方文化的关注逐渐减少。即便是有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这部分人也只是在电视和纪录片上欣赏,不愿意到演出现场亲眼观看。在这种情况下,木偶戏就难以再现以往的风采。再加之当前大众的审美不断提升,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更大的好奇心。而剧团专业的演员逐渐减少,表演的内容和方式过于陈旧,这样就必定会致使观众流失,影响木偶戏的发展。
(二)木偶制作难度大,资金缺乏
木偶戏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其中涉及了设计、造型、绘画以及雕刻等相关的内容,木偶制作是木偶戏表演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木偶戏传承的重点。在木偶的制作中,若是绘画技术或是雕刻技术不过关,木偶角色外在形象和性格就会表达不到位,进而影响木偶戏的表演质量。在制作木偶时,木偶头像是其中的灵魂。以前木偶主要是使用木料来做头,现在改用纸壳材料。但是头像制作工艺有所增加。使用特殊泥或是磁泥均匀地搓揉在雕塑台上,然后依据角色塑造外形,接着把可凝固性材料放到专门的石膏模具中,等到冷却凝固之后就能够脱模。然后就是使用纸或是皮纸依次均匀糊贴,等到干脱型,最后再进行精致的打磨、化妆,这就需要多种工序才能够完成一个木头头像。总之,打造一个木偶的工序很多,难度也比较大,耗费的时间很长。从当前客家当地的一些木偶剧团来看,普遍问题是资金缺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省人力财力,就没有再进行排演。
(三)不具创新性,缺乏新意
综合时代的特点,木偶戏才会具备新鲜的活力。在以前的发展中,很多剧团都是因为创作了符合时代特点和当时审美需求的木偶戏才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但是在最近幾年中,由于木偶戏的内容没有做出创新,虽然还是很精彩,但是整体情况上看还是缺少新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缺少时代气息,这样就自然无法受到大众的认可。木偶戏缺乏创新依旧和经费不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更多的是和缺少剧本创作人才有关。
三、客家木偶戏传承途径
(一)政府做好引导,投入经费
任何劳作都需要有资源,只要有了资源,才能使工作顺利实施。对于木偶戏而言,其资源和保障需要政府方面的主导与资金投入。当前木偶戏的演出基本无法增收,因为经费不足的问题,致使了演出人员不稳定,木偶修复保养等都比较困难,更不要说对剧本进行创新。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政府方面加强扶持,增加和下拨经费,做好规范管理,保障经费可足额下达到传承人的手中,要真正将这些费用使用在刀刃上。国家是民间传统艺术兴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成为了法律文件中的正式用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定位了客家木偶戏的地位,为其赋予了更新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当地政府和木偶剧团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知道怎样强化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独有的文化形式。在这其中还需要使用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影响力,为自己创造条件,使用主流媒体宣传和扩大木偶戏的魅力。
(二)提高水平,做到有效传神
木偶戏的表演,实际上是木偶演员赋予了木偶生命,演员水平高低对木偶表演的水平高低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为了能够节省表演成本,部分木偶团使用的音乐基本是事先录制好的,演员无论是在录制或是舞台上表演时都不会现场说唱。木偶戏是一种民间戏,一人只能演奏,不能够唱,只是播放现场音乐而没有现场演奏,这样就缺失了传统曲艺的灵魂。因此,要想对木偶戏进行有效传承,就需要提升演艺人员的说唱、表演、创新等相关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创办木偶制作研习所,在社会中广泛收入兴趣者,为这些兴趣者传授木偶制作工艺,并且研究新型木偶制作技术。除了木偶制作工艺之外,还需要做好木偶戏的剧本。因此,木偶戏剧本创作人才也需要进行培养,这样多方面进行才能够在内容和技艺上全面创新,才能够符合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
(三)进入校园,扩大影响力
在某种角度上看,大众参与度的高低对木偶戏的稳定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前很多木偶戏都只是向一些固定的人群开放,对其有了解和兴趣的基本是一些成年人。而要想传承好木偶戏,就需要让木偶戏进入到校园中,让新生一代对这种传统民间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在实际工作中,客家当地的一些木偶戏剧团可以在当地的中学和小学建设相关的兴趣班,并且定期到中小学做木偶知识的科普和表演。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是不让民间文化进入课堂的,但是木偶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到校园是一种教育政策,所以需要在各地进行落实。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木偶戏的宣传,让木偶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除了小学和中学之外,木偶戏还需要进入到大学中,在大学中建设木偶戏社团或是传承基地,这样效果会更好。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有了较为完整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木偶戏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种骄傲和自豪。让接触过木偶戏的大学生传播这项文化,这种力量是巨大的,也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木偶剧作者和演员。在文化和艺术的传播中,学者、精英人才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决策。所以在进行木偶戏的传承时,需要发挥学者和精英人才的作用。不管是对木偶戏前世今生的研究,对文化内涵的升华,还是对木偶戏作品的欣赏与评论,学者和精英人才的参与都对木偶戏的保护和知名度的提升有很大意义。这些人的参与,可以加强木偶戏的影响力。除此之外,在现代技术发展之下,还可以将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途径,经过对图像、音频、动画等先进技术,将木偶戏数字化,以此全面地进行木偶艺术的传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建设木偶戏资源数据库,以此对资源进行整理和共享,这对于传承木偶戏而言有很大的帮助。
(四)满足大众需求,树立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保持永久的生命力,需要和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木偶戏要想得到有效的传承,需要得到大众的喜爱,要能够保持本身特色的基础上,满足大众的审美与需求。比如在表演中使用舞台灯光和声音效果来制造气氛,提升木偶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比如广西地区的木偶戏剧团,融入了新的故事和手法,将小美人鱼的故事用木偶来呈现和表演。除了舞台效果的改变之外,木偶剧团还需要考虑到剧目年龄适合度,有哪些节目能够创新,哪些节目可以引发观众童年的回忆,从而引起共鸣。也就是说,剧团要针对不同年龄段来开发剧目,比如针对老年人而言,可以创作一些有关于革命的故事,对以前年代进行反映。對于少年而言,可以创作一些少儿童话剧或是卡通人偶剧。此外,还需要以木偶戏为基础树立品牌,开发一些周边产品,比如木偶角色的小手办,有木偶角色的生活用品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为木偶戏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木偶戏是属于民族和世界的传统艺术,对木偶戏进行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在实际情况中,木偶戏面临着资金缺乏和受众减少等相关的问题。要想做好木偶戏的传承,就需要做好政府的主导,提升水平,让木偶戏走进校园,同时还需要以大众的需求为基础做好创新,在此基础上有效传承木偶戏,以此保护我国的传统艺术。
参考文献:
[1]罗春娜.客家木偶戏的困境与传承——以龙川手擎木偶戏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05):146-149.
[2]赖登明.闽台客家傀儡戏的传承与变迁[J].中国音乐,2014(1):83-87.
[3]袁蓉芳.客家木偶戏纵横谈[J].炎黄纵横,2016(8):59-60.
[4]赵剑楠.傀儡戏的价值与传承[J].神州,2012(8S):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