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 “美国梦”

2019-08-21 12:00张晓艳
戏剧之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美国梦伍尔夫

张晓艳

【摘 要】《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中产阶级夫妇乔治和玛莎之间的矛盾纠葛,以及他们同初来乍到前来拜访的青年夫妇尼克和哈尼之间的戏谑游戏,揭示了阿尔比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真实生活状况,从中透视出“美国梦”的理想及其最终的幻灭。

【关键词】《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美国梦;幻灭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16-02

爱德华·阿尔比和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阿瑟· 米勒一起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其作品曾两次获得托尼奖,三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乔治夫妻二人和尼克夫妇之间的戏谑游戏,展现了阿尔比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精神空虚,虚伪无聊,透视出“美国梦”的理想及其最终的幻灭。

一、“美国梦”的含义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常见母题,深刻反映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的产生伴随着美国精神的萌芽,在殖民地时期和拓荒年代初露头角。1620年,一百多名在欧洲大陆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为了追寻宗教自由乘坐“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北美新大陆,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形成了“美国梦”的雏形;1776年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阐述了美国建国之父们所秉承的立国理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美国梦”得以不断演进,“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概念在美国民族身份构建和身份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31年詹姆斯·亚当斯《美国史诗》一书把“美国梦”定义为“人们对一个国家的梦想:人们希望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富裕、更加充实,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过上理想的生活。”[1]“美国梦”为美国人民指明了追求幸福的道路,将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和天道酬勤的理念融入美国社会与文化。

二、“美国梦”的幻灭

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明显,人们对良知、理性、道德等传统价值观念失去了信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遭到懷疑,而所有的一切又借由文艺作品得以宣泄,爱德华·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是其中之一。

(一)自由与平等概念的丧失。《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女主角玛莎“和别人一样都上过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这样的女性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并不多见;在个人爱好方面,玛莎也不同于大多数柔弱的妇女,她喜欢拳击,和她的丈夫乔治相比,她显得更在行一些。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也并没有像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一样获得平等的机会,在职场占得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方面当时的社会提供给女性就业的机会本身就不平等,另一方面源于玛莎本人身处父权社会而对自身所遭受的歧视浑然不觉,即使她受过高等教育,还是没能跳出当时的社会规范,她没能或者她自己也从未没想过得到一份和男子同等的工作机会。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玛莎对父亲十分崇拜,当新来的教师尼克和他的妻子哈尼向她诉说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不便时,玛莎的第一反应是她的父亲很擅长处理这类问题。玛莎在女子学院读书时,曾和一位中学的园丁有过浪漫的爱情,但这段感情在玛莎父亲的眼里是门不当户不对,他横加干涉切断了女儿和园丁的情缘。玛莎本人没感到丝毫不满,反而觉得“多好啊,非常好”。她的爱情婚姻完全由父亲做主。在父亲的影响下,玛莎完全被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同化,放弃自由自主的观念,自愿把自己的未来和父亲的支配欲、权利欲结合起来,充当了满足父亲欲望的工具而不自知,沦为其牺牲品而不自觉。

(二)自我实现道路的扭曲。在“美国梦”中个人奋斗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获取财富或地位,实现个人价值,是美国梦的精髓。但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所展示的只有扭曲的自我价值实现道路。玛莎为了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校长夫人”的头衔,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父亲相中的校长接班人乔治,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寄托在他人的成功之上,成为了他人的附属之物;乔治本人虽有些才华,却选择走捷径,摒弃了通过能力和勤奋而获取成功之道,妄图通过迎娶校长女儿玛莎而获得个人的成功。另一对夫妇尼克和哈尼,他们的关系以及哈尼父亲的发家史,在尼克和乔治的谈话中可以一窥端倪:

乔 治:我猜她(哈尼)很有钱。

尼 克:是的。

尼 克:我的岳父在6岁时就被人称作神,他开始传教、浸礼,他拯救他们。他到处跑,他非常出名,他死后留下很多钱。

乔 治:教会的钱吗?

尼 克:不,他自己的钱。

乔 治:那教会的钱呢?

尼 克:他把自己的钱存下来,花教会的钱。[2]

显然,尼克和哈尼的婚姻被他当作了获取个人财富,攫取第一桶金的手段,他们的结合并非出自双方真挚的爱情,而哈尼父亲的成功也不是经过艰辛的个人奋斗而是通过冒用神之名而行欺骗之实达到的。

(三)爱与尊重的缺失。美国传统家庭深受清教徒加尔文主义宗教意识的影响,十分重视个人和家庭的道德修养,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成员,他们以爱情为基础而结合,双方相互尊重,克己忍让,诚实互助。《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两对夫妻身上丝毫未能体现出传统美国夫妇之间的爱与尊重,只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结合在一起,对方只是其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玛莎对乔治从来视若无睹,在尼克和哈尼来家做客之时连面子上的尊重都不曾给过乔治,乔治为了个人前途与玛莎结了婚,在家里虽表面处于被动屈从地位,但他对玛莎早已怀恨在心。乔治一方面利用岳父提供的升迁机会而毫无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对此口诛笔伐,大加鞭挞:

乔 治:告诉你们(尼克夫妇)一个秘密,世界上有许多更轻松的事,如果你在大学教书,一定有比和校长女儿结婚更轻松的事,这一定是个很好的机会。

玛 莎: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生难得的机会。

乔 治:相信我,世界上还有更轻松的事。

玛 莎:有些人甚至会放弃掉右手来换取这个机会。

乔 治:事实上这种牺牲会失去更多的肢体。[2]

另一对夫妻尼克和哈尼的婚姻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尼克贪图哈尼父亲留下的大笔财产而娶了她,而哈尼只是因为怕痛就瞒着丈夫流产了胎儿,尼克为了个人前途居然当着妻子的面和其他女性公然调情,行为放纵,夫妻间的忠诚尊重荡然无存。

三、结语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两对知识分子之间的恣意侮辱谩骂和相互欺瞒利用,家庭成员内在价值不再受到重视,人与人之间剥下了温情的面纱,只余下赤裸裸的金钱利益,父权至上的观念压抑了女性追寻自由和平等的梦想,投机取巧成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美国梦”寄托着一代代美国人的追求和向往,但在梦想付诸实现的过程中梦想却渐渐地改变了它最初的模样。

参考文献:

[1]James Truslow Adams.The Epic of America[M].Boston American: Little,Brown,and Company,1931,214-215.

[2]爱德华·阿尔比.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M].曹久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美国梦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与伍尔夫相遇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