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2019-08-21 07:47宁振振徐志丹葛桂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颈部

宁振振,王 林,徐志丹,葛桂敏

(1.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2.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3. 北京恒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05)

颈性眩晕是因颈部病变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导致血管狭窄、折曲而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老龄化和人们伏案工作及电子产品的应用,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尚缺乏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应用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奇数号)和对照组(偶数号)各45例。治疗组男10例,女35例,年龄25~7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31例,年龄30~77岁, 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个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10年5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神经科杂志共同牵头制定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1]拟定颈性眩晕诊断标准: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反曲、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等,多有颈部外伤史;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因素。

1.3 纳入标准

符合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年龄在25~79岁之间;此次发病未经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心脑血管疾病、眼、耳源性眩晕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外伤导致头晕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入组前已接受过其他治疗;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采用龙氏正脊手法[2]三步定位诊断法,正脊手法前后充分松解,主要用滚法、拔伸、按揉拿搓法在颈肩部施术,充分放松软组织。根据颈椎关节错位情况,采取仰头摇正、低头摇正、侧头摇正等手法进行复位。笔者多采用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头、低枕,术者一手拖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头上仰,将头转达较大幅度时稍加“闪动力”,根据患者颈椎病不同情况做2~3次,达到复位标准(症状好转、消除或触诊对位正常)。提拿肩井穴、点按风池穴,按揉百会穴、四神聪穴结束,10 d为1个疗程,每日1次,5 d后间隔2 d,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其疗效。

2.1.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推拿手法,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学》第十版[3]中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理筋整复治则。患者取坐位,医师站其身后,以滚法和一指禅推法作用于患者颈部、肩部、上背部肌肉约5 min;随后医师一手扶患者前额部,一手拿揉颈项部,重点拿揉肌肉痉挛处,并可配合颈项部屈伸运动反复3~5遍。患者取坐位。医师站其身后,用拇指按揉法作用于颈部、肩背部及肩胛骨内缘痛点,反复3~5遍;再用拇指按风池穴、风府穴、颈夹脊穴、大椎穴、肩井穴、天柱穴、阿是穴等穴位,每穴约1 min。患者取坐位,医师站其身后,按揉百会穴、四神聪穴等头面部穴位,10 d为1个疗程,每日1次,5 d后间隔2 d,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其疗效。

2.2 观察指标

2.2.1 症状评分 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4]评分前后比较,该量表满分30分,眩晕项16分,颈肩痛项4分,头痛项2分,日常生活与工作项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项4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评分越高说明症状越趋于好转。

2.2.2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患者整个诊疗过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

2.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恢复工作或正常生活;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颈部不适感,休息后可消失;好转:症状部分改善,仍需进一步治疗;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单项积分及总分变化比较

表1显示, 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均存在明显的变化,治疗后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情况分)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2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96%,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经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注:卡方值9.123,P=0.02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不良反应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 讨论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痹症”范畴[6]。早在《内经》中对筋伤痹症推拿治疗也给出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这些对推拿临床治疗筋伤有很明确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枕寰枢关节错位是引起颈性眩晕发病的主要因素。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分为4段,但寰枢椎部位的椎动脉走行于C2横突孔下口至枕骨大孔处,该段动脉走行迂曲,由于寰枢关节的活动范围较大,枕后肌群易紧张疲劳,致使关节紊乱的发生,从而导致椎动脉机械性卡压,同时对伴行的交感神经刺激反射性的引起椎动脉痉挛,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眩晕症状。

龙氏手法是广州军区龙层花研究创立的正脊手法,极具特色且理论体系完整。龙氏三部定位诊断法首先从肌肉软组织着手,解除肌肉拘紧,而后采用仰头、低头、侧头摇正等复位手法[7]。在复位的过程中,医者只需运用巧力、轻力在颈椎最大功能位上轻轻摇正即可,简单、安全且可使患者充分放松进行连续多次复位。龙氏手法较之一些技术要求高、复位力度大、稍有安全隐患的旋提、旋转等手法,更适宜运用与患者接受;在一系列“松肌、正骨”手法后,龙氏还有最后一步不可缺少的调整,通过点按拿捏等应力刺激,使得颈部整个肌群整体放松和适应稳定,避免再次“回位”。

本研究表明,总有效率为95.96%。同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观察中未见明显副作用,说明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手法轻柔易接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颈部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