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舒扬
摘 要: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话语表达场域,但这种开放、自由和多样的网络空间却衍生出了大学生话语失范这一痼习。高校在治理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中主要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信息区隔、网络文明规范制度缺失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力度不足的问题。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难治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要素供给不足,因此文章从技术供给、制度供给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三个方面进行了治理路径的探讨。
关键词:供给;网络话语失范;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7-0009-02
一、问题的缘起
当今人们对网络的认知已不仅仅局限于其作为工具的技术属性,更重视其包罗万象的环境特征和多元文化特质。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和弥散式的信息传播成为互联网快速成长的表征。网络场域作为网民的言论空间,不仅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特点,还具有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碎片化(Fragmentation)、流动性、互动性和非线性等特征[1]。这些特点促使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网络上,他们对国家时事、社会热点、学校动态和个人事务有着丰富的话语表达。网络场域在形塑青少年的网络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文化心理的同时也成为大学生话语失范的重灾区。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是指在网络交流与互动沟通中,大学生创造或运用的网络话语违背了一定的话语规范和话语准则,表现出的网络话语偏差行为或现象[2]。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和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治理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品格习性、心理需求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与预判。教育者和学生存在于教育供需关系的两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是在平衡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德育教化。但是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透露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更为自由、个性的言语表达。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却容易被不同思想和文化所影响;他们厌恶单一的存在,喜欢色彩斑斓的多元世界;他们崇尚个体價值,思想活跃,不墨守成规,有着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通常是使用相对稳定和完备的思想体系去教育学生,经常是求稳不求变。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的矛盾主要在供给侧,要正确树立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表达观,重塑规范理性的网络言语文明,高校就必须在思想政治培养体系中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
二、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区隔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特征是将互联网作为信息发展的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促进互联网与各类产业的有机与深度融合。“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行业内部的创新发展,也使得互联网自身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的创生层出不穷。这些都与大学生追寻新事物的好奇心、敢于冒险的精神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与大学生群体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知识和技术都有所欠缺。
另外,网络化的语言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言行表达中。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场域里,网民在键盘上敲打出来的包括文字、符号或者图片在内的能够表达思想而逐渐被网络大众认可、使用和扩散的语言符号[3]。网络语言的生成深受网络群体文化的影响,烙有浓厚的组织和团体的风格色彩。由于教育者对大学生的网络语言生成和表达机理认识不清,难以与他们形成有效的对话,常常出现“鸡同鸭讲”的交流困境。
(二)大学生网络文明规范的制度缺失
新时期各高校将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力求打造快捷、安全和洁净的网络空间,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近些年校园网络贷款、网络诈骗等案例不断曝光,使得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校园网络安全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网络文明规范的忽视。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并不多,学校层面在网络文明管理方面是少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学院基层组织更是存在相关制度的缺失。网络生活如同现实生活一样,需要的是阳光正义、文明善德,反对的是负能量与假丑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和网络主要群体,应该有义务、有责任维护网络空间的洁净,应该配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打响网络生态保卫战,杜绝藏污纳垢,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文明网络人,树立网络之新风正气。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的力度不足
虽然全国各级各类高校不断加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重视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教育资源数量不足。整体来看,教育资源数量不足和种类较为单一的主要原因是网络资源建设成本较高以及资源建设专业人员的缺乏。二是教育资源陈旧。不同高校网络教育资源质量千差万别,同一高校不同时期的教育资源质量也不尽相同。大多教育资源的实际使用成效未能达到教育者的期望,即使原本属于优质的教育资源,因为时间推移也显得陈旧,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三是教育资源管理较封闭。目前,我国高校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意识,教育资源运营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高校之间甚至同一高校内相近专业的信息资源缺乏交流、整合、共享[4]。高校间应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方面通力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库。
三、供给侧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治理路径选择
(一)强化以网络信息培训为主渠道的技术供给
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打破师生间网络信息技术的壁垒,全面提升教师网络素养。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即高校教师有意识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与研究,遵守网络规则与道德规范,在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对网络信息进行定位、组织、理解、估价和分析的能力。[5]教育者网络能力的提高途径除了包括在实践中自我摸索和自我教育外,更主要的渠道是高校提供针对性培训,给予教师充足的技术供给。
传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多是开展以“网络检索”为主题的资源搜索、下载和应用等课程,缺乏与新媒体相关的软硬件知识与技术运用的讲解。同时网络意识和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容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习总书记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培训必须与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结合,与新时期全媒体发展结合,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结合。
(二)构筑科学完善组织支撑的制度供给
理念是制度建成的前提性条件,同时也需要制度予以固化。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纠正网络话语失范、营造文明网络环境等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共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育人功能的达成通过机制实现,机制形成的基础靠制度。因为机制通常指使制度发挥功能的实践,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6]。另外,有效的制度供给依赖于高效的组织支撑。人和教育资源是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要素。制度是人为设定的,制度的实施也需要人的实践。教育资源则是建立制度的物质保证。高校组织应该依据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情,构建合理的人员结构,并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各方面、各层级关于规范网络行为和净化网络环境的规章政策。
(三)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
现今我国社会中需要和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有明显体现。在高校,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享受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而“不平衡不充分”则是指文化产品供给的短缺。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注重的是过程引导,是从正面对网络话语失范等不当行为进行纠错。
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侧”进行发力之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需求侧”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当然也不能仅局限于當前的需求。真正好的产品要具有前瞻性,能够创生出新的文化需求,以引导大学生的需求方向。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要真正做到尊重需求与引导需求并行,以文化育人的价值实现为根本要求。此外,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繁荣关键在于调动基层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他们的日常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脉搏,更有可能达成网络文化产品的精准供给。
参考文献:
[1][3] 周 彬.网络场域:网络语言、符号暴力与话语权掌控[J].东岳论丛,2018(8):48-54.
[2]罗 艺,李久戈.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解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83-87.
[4]黄琼珍,黄 颖.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2010(3):60-63.
[5]王 艺.高校教师网络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6(7):96-98.
[6]吴亚东,李 钊.对体系、制度、机制、体制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理解[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