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凤
(湖州市中心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护理事业发展期间,低年资护士具有重要作用,其同样被视为护理缺陷发生率较高人群[1]。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培训,有助综合能力的提高,确保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该问题同样是护理教育与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2],通常设置真实、复杂的问题环境,由学生对其进行有效解决、分析,挖掘其中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技能提高。基础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应用效果明显。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低年资护士急危重症护理培训中PBL教学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下是具体报道。
随机划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低年资护士50名,对照组(n=24)中,22名男性,2名女性;年龄22岁-27岁,均值(24.65±1.21)岁;实验组(n=26)中,23名男性,3名女性;年龄23岁-28岁,均值(24.75±1.15)岁;组间基础资料对比,包括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医院危重症小组成员负责培训,总培训时间为7天,4天培训理论知识,1天进行技能培训,2天进行临床实习。每组成员划分为两批。培训内容如下:观察及判定病情思维能力;安全转运及接诊危重患者;快速评估及检查体格方法;解读心电图;护理及置管导管方法;急救仪器与急救技能等设备维护及使用方法;危重患者血糖管理方法;监测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方法等。
1.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授课方式,低年资护士按照传统四阶段学习方法学习,即预习、听课、复习、考试。
2.实验组开展PBL教学方法:(1)准备阶段:定期组织教师对PBL教学授课方法、技巧、要素等进行学习;以护士需求、培训内容为依据,合理备课。班长成立急危重症小组QQ群,由教师利用视频、课件、典型病例等方式授课,由小组成员翻阅相关资料与其他成员共同分享;(2)问题明确:病例与问题的选择均与教学效果存在紧密联系。由培训教师提出问题,例如对典型具有疑难危重病例进行选择,后提问,例如临床表现、发病原理、评估方法等,提前7天,将问题内容分发至每位参与培训护士手中。护士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翻阅参考书及教材等方式自主学习,以便学习期间,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危重患者病情发展的复杂性等。(3)成立小组:以传统PBL课程模式为依据,随机划分26名护士,并选择1名组长,由其对每位成员具体职责进行划分,协调小组成员。由组长组织护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一起探讨、总结相关知识。(4)理论授课:课堂开展期间,前半节主要讨论教师布置的任务,由小组成员有效解答并互补,针对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解答。所有成员一起探讨,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有疑问的问题。下半节课程,由教师深入讲解课堂重点知识,联合典型案例讲解相关内容,最后,将下一节可需要讲述内容布置好。(5)技能培训:前半节课程,由教师根据典型案例,将其中易错位置具体指出,并讲解操作技巧,教师进行演示并对操作流程进行指导。下半节由小组成员进行训练,教师负责指导。及早纠正护士培训中存在的不足,详细记录相关问题,结束操作后,教师再一次讲解操作步骤即相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课堂护理人员自主学习,丰富自身内容,于7日后考核。(6)小组汇报及总结点评:由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分析报告,然后每组设定一名成员汇报。最后由培训教室总结归纳整个培训内容,并书写心得。(7)考核:结业期间,由教师考核护士操作即理论,对于合格人员分发证书。
统计各组综合考核成绩,包括急救仪器使用、急救相关致死和急救技术操作。
两组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对比分)
低年资护士急危重症护理培训期间,采取PBL教学方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在综合成绩方面,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教师授课方式,学生仅通过机械方式学习,培训低年资护士期间,护理人员通常处于被动状态,未自主参与到学习中。PBL教学方法利用问题导入方式引导护士自主思考,以便探讨更为理想的答案,在此期间,深入翻阅有关资料、探讨相关内容并归纳总结,教师针对培训内容概括重点,最终以系统知识体系方式呈现出来。利用病例演示、急救技能指导等方式,有效结合技能与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协助低年资护士正确认识专科护理操作[3]。
总而言之,低年资护士急危重症护理培训期间,通过PBL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护士理论及实践技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