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晨,毕 丽,李 峰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北京 100191)
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教育教学一体化、全员育人、全环境育人的集中体现。作为刚进入大学的医学生,对医学这个职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职业素养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入。在这一阶段,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知识、职业意识进行有计划地、全方位地培育,有利于医学生扣好医学生涯的第一枚扣子,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1-2]。在当前医学生学业重、学制长、社会期望值高、存在社会舆论压力的情况下,医学生能否尽快而且良好地养成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北京大学医学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素养养成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发现医学新生的特点,并针对研究结果制定调整的方案。
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医学某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专业随机抽取部分新生发放问卷,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342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一本生源285人(83%),二本生源57人(17%);其中男生148名(43%),女生194名(57%)。共涵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口腔技术多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一年级统一在北京大学本部校区进行通识教育培养,以下简称“医学预科”学生;护理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口腔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年级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区培养。此次研究对象中,北京大学校区医学预科214名学生(62.6%),医学部校区新生128名(37.4%)。
本次问卷的发放统一是在开学六个月后进行。
自编问卷,包含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是否独子等一般信息;收集新生职业素养相关的学习适应、人际关系、医学生角色、生活自理、环境认同、职业选择、心理情况等维度。
对学生定向发放问卷,由大一新生填写,对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调查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自设量表对医学新生职业素养相关的学习适应、人际关系、医学生角色、生活自理、环境认同、职业选择、心理情况等维度做测量,采用自评方式,五分量表式计分,1为完全没养成,5为完全养成。
医学部新生职业素养养成描述性分析,具体如下(见表1)。
表1 医学新生职业素养养成描述分析
医学部新生职业素养养成情况的得分均分为3.56分,表明新生总的职业素养情况较好(见表1)。从各个细分维度可以看出,新生在各个维度上的素养养成情况排序为:人际关系、环境认同(3.97)>医学生角色(3.67)>生活自理(3.62)>职业选择(3.55)>学习适应(3.45)>心理状况(2.70),表明新生人际关系和环境认同的素养养成较好,而择业、学习和心理情况的素养养成较差。
根据新生在本省内的高考排名进行分组,发现不同高考排名的新生在人际关系、医学生角色、生活自理和职业选择四个方面的职业素养有差异。在人际交往方面、医学生角色和生活自理三个方面,高考排名1000名以后的新生好于其他排名的;而在职业选择素养以及总体职业素养方面,高考排名1000名以后和前100名的新生>排名200-500名的新生>排名500-1000名的新生(见表2)。
表2 不同高考排名新生的职业素养分析
医学部新生在不同校区接受不同的新生教育,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校区新生在环境认同(P=0.311)、心理状况(P=0.155)方面没有差异性;其他方面均有差异,即在医学部校区各专业的整体职业素养养成水平高于大学本部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见表3)。
表3 不同校区新生的职业素养差异分析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的起点,是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节点。医学这个学科,在专业教育就应当反复灌输职业精神,不仅仅贯彻于具体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中,还要推动职业角色认定,价值观的择取,职业承诺和职业性格养成[3-4]。对于刚刚接触大学的医学生来说,更加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养成环境,加强职业素养的全面养成。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需要从医学几个方面关注医学新生职业素养养成。
大学学习的主要特点,一般表现在独立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大学学习的特殊性和大学学习规律,根据学生由教师指导为主向自学为主转变、由接收型学习为主向接收型与创造型相结合学习转变的特点[5]。高考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均是各个省成绩优异的学生,对自我的管理能力更好,他们在进入大学后仍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学业适应素养和成绩保持一个正向趋势。另外省排名一千名以后能进入医学部的学生多为护理专业的提前批次,或者是医学实验学或者医学检验学专业的二本学生,可能他们对于学业的期待值会小于其他专业,所以学业适应性会较高。但总体看医学新生学业适应性不佳,可能与大学学习特点及医学生学业负担大有关,需要在学生的学业问题上给予持续关注。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新生的心理状况较差,这个结果和医学部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人数逐渐递增的现象是基本吻合的,也和近些年其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大约80%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大约30%的学生心理上处于不健康状态,需要适应性辅导,35%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6];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在当前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甚至医患冲突时有发生,医学生的课程压力比同期大学生的课程压力偏大,这都对初入医学的新生构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提示学校各相关部门应该合力加强心理健康卫生的疏导与教育。
根据对不同校区分组研究的结果显示,医学部校区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总体水平高于大学本部校区的学生。经过访谈是在新生入学初期,医学部的学生归属感较强,平时学习生活和学院的联系非常密切,从学长、学姐及老师的可获得资源更为方便且充足,所以会增加其适应性;其次是医学部校区各专业的学生较大部分为北京市生源的学生,他们基本上每周能回到家中,从家里获得较多情感、生活和学习的支持,利于他们的成长;再次医学部校区开展的新生教育,从学校、到学院、再到本科生的“导师制”均对该生的适应性提供了良好助力。也提示对大学校区的新生更需加强学业关怀和心理关注,加强大学校区新生对学院和身份归属的认同感,加强两个校区的资源互通,合力提升这部分学生的适应性。
Erikson早已指出, 在高度技术化的社会中, 融合了自我及角色的职业认同发展对处于青春期晚期的年青人的同一性发展至关重要[7]。很多新生在步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很长时间内,找不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甚至到了快毕业阶段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以至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丧失竞争力。固然职业认同最终是在个体和组织与工作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和“循环”的。但是在本科期间经历过职业认同探索与承诺过程的个体表明其具有以下优势:将更善于识别自我和环境的特征, 基于对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判断进行决策及规划, 并付诸行动;将更有能力适应环境, 同时持续地进行社会和入力资本投资;将更有机会养成“忠诚”这一优点和美德, 如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 成长为“决断、坚韧、机敏和自信” 的人。本研究提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对职业发展不清晰,适应性不佳的情况,应该建立新生从入学就形成自己职业规划的意识。医学预科管理阶段针对本研究结果,已经成立了专门针对新生预科阶段的职业规划与辅导,并统筹医学部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辅导资源,加强了对医学新生的职业素养养成的指导与培养,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在学校立德树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方针指引下,本研究遵循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从探究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入手,调研医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和认知,结合医学预科多年学生教育工作的积累和实践,探索出现阶段医学新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法和途径,坚持教育教学一体化,以协同促进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全面培育医学生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