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莘雪
摘要: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围绕主题进行阅读的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单元整合,以一篇带多篇,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视野和文化基础。小说教学是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学品味和思想感悟的重要内容,借助于群文阅读可以更好的实现小说教学目的,使学生爱上小说,爱上语文。本文基于群文阅读的内涵,对小学语文小说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对新时代的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群文阅读;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7-0053-01
引言
小说对于小学生来说,以其离奇的故事内容,神奇的想象力,以及鲜明的人物性格,成为孩子们喜欢的阅读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深蒂固,使得小说教学的魅力难以凸显,学生在被动阅读中感受不到小说的乐趣。而群文阅读对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变是有一定的引导价值的,因此有利于促进小说教学的高效发展。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1.提升学生的文化感悟
小说是语言艺术的集中展现,也是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相比于散文和诗歌,小说所展现出来的文化背景,文化事物,文化思想,文化知识,是前者不能比拟的。而语文是一门文化学科,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感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群文阅读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可以保障小说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彰显,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充分理解。如在阅读《三打白骨精》时,很多学生对孙猴子的个性和本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课文内容只是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学生读的再深,对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的个性还是了解不够的,有鉴于此,教师就可以从《西游记》这本古典名著中截取一些其他片段让学生阅读,如女儿国,车迟国,乌鸡国等,仿照课文内容把半白半文的名著翻译成学生们能懂的白话文,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形式,学生们对师徒四人的个性特征都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足够的兴趣,一方面和小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不足有关,一方面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它鼓励教师和学生从有限的课文内容中走出来,拓展阅读视野,徜徉于更丰富的阅读世界之中,感受阅读带给人们的乐趣。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己任,让群文阅读的价值真正体现在小说教学之中。如在教学完《牛郎织女》之后,教师就可以从网上寻找一些类似的传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等等。然后把这些故事剪辑成册发给学生,让学生们在课间或者大课间进行自主阅读,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交给老师,教师评选之后把优秀感悟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集体讨论交流,表达对小说人物的认识,对于不同的认知可以展开辩论,教师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感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的向往。
3.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
群文阅读的一大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起单篇文章的阅读,多篇阅读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提升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徜徉于文化殿堂之中,感受小说的文化魅力。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时,教师就可以把其他一些名胜古迹的传说故事让学生阅读,如华山救母的故事,雷峰塔的故事,黄鹤楼的故事等,既能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名胜的了解,又能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让他们阅读一个故事,之后让每个小组结合故事内容进行节目表演,自主组织人物语言,设计人物动作和故事背景,制作道具,节目表演需要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把握时代背景,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是一种全方位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创新群文阅读教学形式,如教师扮演游客,走进各个小组中间,让扮演导游的各个小组向“游客”讲解名胜的历史和传说故事,既能提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在课下准备解说资料,而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加强文化知识储备的过程,无形中保障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文化性。
结束语
总之,群文阅读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实践和总结,才能有所作为。无论是小说阅读还是群文阅读,对于阅读基础和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创造各种自主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小说的阅读趣味,只有兴趣得到了保障,群文阅读教学才能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段艳红.浅谈群文阅读的开展[J].小学教学参考,2019(09):12-13.
[2]谢开荣.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3]杨艳.探析小学語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模式的策略[J].学周刊,2019(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