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缝线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19-08-19 11:43陈国平姜斌赵晓红
医疗装备 2019年14期
关键词:内环结扎术缝线

陈国平,姜斌,赵晓红

1 鄱阳县中医院 (江西鄱阳 333100);2 广丰区人民医院 (江西上饶 334600)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率为0.8%~4.4%,且有研究指出,由于小儿内环口较小,若未规范处理腹股沟斜疝,可引起嵌顿,导致腹腔内容物出现缺血性坏死,诱发诸多并发症,危害患儿生命安全[1]。目前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痛苦少等优点,但术后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有研究学者提出可能与结扎术使用的缝线材料有关[2]。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不同缝线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提供方法与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80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缝合材料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2~13岁,平均(7.11±2.01)岁;左侧疝11例,右侧疝25例,双侧疝4例。试验组男33例,女7例;年龄2~12岁,平均(7.02±2.03)岁;左侧疝10例,右侧疝27例,双侧疝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B超检查确诊为腹股沟斜疝;临床资料完整;无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肾脏功能、心功能不全患儿;伴有严重免疫系统、精神系统疾病患儿;合并恶性肿瘤患儿。

1.2 方法

两组均行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患儿取平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于脐部做一长约0.5 cm的切口,采用开放法置入3 mm分离钳和5 mm trocar,连接气腹机,维持腹压在8~10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腹腔镜。于腹腔镜下对双侧内环口进行探查,明确双侧疝或单侧疝。在腹腔镜引导下,于病变侧内环口体表做投影标志,并于无血管区做一长约0.2 cm的皮纹切口,于内环口12点方向使用带缝线的穿刺针顺时针潜行穿刺腹膜外间隙,避免损伤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并于6点位置刺入腹腔,腹腔内拉入缝线盲端,将穿刺针撤出。从原针孔使用穿刺针穿刺,于12点位置逆时针潜行穿刺腹膜外间隙,于6点位置刺入腹腔,缝线使用分离钳拉出针孔,将疝囊内积液或气体排空后,于皮下打结。确诊内环口完全关闭后,撤出操作仪器,排空气腹,缝合切口。对照组内环口采用不可吸收缝线(4-0慕丝线)缝合。试验组内环口采用可吸收缝线(2-0薇乔线)缝合。

1.3 临床评价

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记录两组术后出血、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统计两组疾病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儿科常见疾病,其中斜疝是较为常见的类型,临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因腹膜鞘状突未能闭锁退化,腹腔内压力增加及腹壁肌肉薄弱,导致腹腔内容物滑出鞘内所致。目前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疝囊高位结扎术是首选术式,既往临床多采用传统开腹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虽具有确切疗效,但手术创伤性较大,不利于患儿术后康复,且术后瘢痕明显,影响美观效果,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提升,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凭借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应用于腹股沟斜疝患儿治疗中,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通过在脐部做一小切口置入腹腔镜寻找疝囊,无须剥离疝囊,可最大限度避免正常组织损伤,且腹腔镜具有放大组织作用,可精准地显示精索血管、内环口、输精管等组织,使手术更加精细、准确;同时,手术避免在腹腔内操作,且切口较小,有效预防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4];此外,腹腔镜手术无须剥离输精管、精索血管,对提睾肌破坏小,可降低术后阴囊血肿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试验组疾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由此可见,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的缝合线对术后疾病复发有明显影响。缝线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不可吸收缝线和可吸收缝线,其中不可吸收缝线主要由天然材料或合成产品制成,如棉线、亚麻线等;可吸收缝线包括可被组织酶溶解消化的人造聚合物线和生物源性的肠线。薇乔缝线是临床常用的可吸收缝线,经实践证实在56~70 d可被吸收,在结扎的第2周可保留原有张力强度的75%,且丙交酯的疏水特性可减缓水渗入缝线纤维,从而减缓张力强度的丢失,避免发生感染;而采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后易出现皮下硬结,甚至产生组织反应,进而诱发切口感染,需拆除缝线,导致疝环闭锁不完全,进而易增加疾病复发率[5]。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选用可吸收缝线或不可吸收缝线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均可有效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且安全性较高,而采用可吸收缝线可降低疾病复发率,利于患儿预后。

猜你喜欢
内环结扎术缝线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观察
外科缝线标准中线径问题的研究
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
输精管结扎术后中远期对附睾、睾丸影响的超声观察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缝线抗议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