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滔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双创”思想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教育部[2015]12号文要求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不久,不成熟的阶段下,如何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让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发挥最大化的作用,使在校大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提升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是该文关注的焦点。
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创业基础教育、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孵化培育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在当下创新创业教育中,广泛开展、受众学生最多的当属“创业基础教育”,创业基础教育是创业模拟训练及创业孵化培育的基础,只有创业基础教育做好了,才能后续面向学有余力、对创业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做好创业模拟训练及开展创业孵化培育工作。扎实开展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相关能力,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创业储备力量。创业教育的每一个模块都有层次定位,“创业基础教育”一度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包括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提升创业技能、熟悉创业流程、熟悉创业法律法规等内容。
但目前创业基础教育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是多层次的,既有现有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置得不足;也有因创业教育的不成熟,学生、家长、高校、社会等对学生创业学习的认知及定位存在差异。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博弈,影响了创业基础教育的效果。
多位学者认为创业能力能够提升创业意愿及驱动创业活动成功。郭润萍和蔡莉(2014)认为创业能力是驱动创业活动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朱蕾蕾(2014)认为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创业教育不成熟的当前阶段,在有限的课程设置框架下,有限的教师资源约束下,要实施有效的创业基础教育,必须聚焦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创业基础课应该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关注其他课程较少关注的“创业能力”提升。我们开展创业教育能否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宁德鹏(2017)详细论述了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及创业激情,从而影响创业行为。宁德鹏相关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宁德鹏(2017)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宁翻墙德鹏的研究充分说明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创业能力、意愿及激情。那我们的创业基础课程为何不是侧重在创业意愿和创业激情,而要放在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呢?相较于“创业能力”模块,“创业意愿”以及“创业激情”会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如果我们的创业教育不是立足于让学生马上创业,那“创业意愿”和“创业激情”不应是我们创业基础教育关注的重点。沈雯(2017)指出双创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教育。不能将创业的“业”简单理解为“企业”,不盲目鼓励学生过早介入创业实践。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在大学本科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创业能力”的提升。
创业的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是什么?创业理论先驱蒂蒙斯(Timmons,1999)认为创业行为的本质就是对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强调创业机会在创业行为中的作用。
在创业基础教育中,我们明确了要关注 “创业能力”的提升。除了上述蒂蒙斯所述的“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机会开发利用”两项核心能力之外,创业能力还有无其他核心能力?哪些核心能力是我们可以通过创业基础教育有效提升的?厘清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实施创业基础教育。
关于创业能力的划分方法,朱蕾蕾(2014)将创业能力划分为“机会相关能力”及“管理相关能力”,其中机会相关能力又划分为 “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关系能力”;管理相关能力又划分为 “承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这种划分比较契合创业实际状况,涵盖比较全面。朱蕾蕾相关研究模型如下图2所示。
图2 朱蕾蕾(2014)创业能力维度构成示意图
对于以上细分的创业能力,在三级细分维度上,有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都可以看作创业能力的核心能力。下面我们针对这六种能力的提升与创业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
(1)管理能力:其理论知识,传统的管理课程中已有大量涉及,无须通过创业基础课重复教育;管理实践能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及创业实践中历练。
(2)机会相关能力的关系能力:因为关系能力受人的自身能力、社会阅历、社会网络关系、职位、社会环境多方影响,学生在求学期间不具备上述资源和时间,故不主张在学生求学阶段将关系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目标。
(3)机会相关能力的机会开发能力:此种能力的提升伴随创业的实践过程,在大学阶段,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参与创业实践,因此对于创新创业基础课也不主张将机会开发能力的提升作为重点。部分学生接受完创业基础教育之后,进行创业模拟训练及创业孵化培育阶段,可以增强机会开发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校创业基础课,将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提升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就成为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在高校传统的经管类课程中,对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所涉及的较少,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正好填补了这种能力提升的教育空白。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是一种可以储备的能力,不像创业激情与创业意愿那样在一定时期内有较大的变化。
高校创新创业基础课可以沿着 “创业教育—创业能力教育—机会相关能力教育—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提升”的脉络开展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提升学生的创业核心能力,并为今后继续接受创业教育打下基础。如图3所示。
图3 创业基础教育路线图
将 “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作为创业基础教育的重点,更是基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对于创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龙政(2018)指出接受过创业教育的人更容易甄别出优质创业机会,进而促进创业意愿的产生。如果具备较高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其具备的创业意愿也一般较高。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进而提高其创业意愿。相关研究模型如图4所示(原图有变动,省略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的展示)。
图4 高龙政(2018)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研究
宁德鹏的研究证实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创业意愿及创业能力,从而影响创业行为。高龙政的研究证实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提升,会提升创业意愿,同时促发创业行为。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提升激发创业意愿提升以后,由创业意愿的提升再次增强了创业行为的产生 (如图5所示)。
图5 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在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中的影响
可见,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提升之后,能够通过多种机理促发创业者开展创业实践。
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是一种可以被储备并不断提升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随着专业知识的增强,社会网络的丰富,其相关能力不断增强。当学生遇到合适的创业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业行为。由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在创业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选择“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提升作为创新创业基础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亦是最优的选择。
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如何优化设计,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再进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