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上小学三年级,那时隔三差五就有人来学校作报告,宣传“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弘扬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精神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被美好的理想包围着,很幸福。
有一天,学校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听“交通安全”报告会,作报告的除了县交警队的人,竟然还有邻村的卢进发。他穿戴整齐,身边放着一辆擦得锃亮的重庆“嘉陵”摩托车,车把上挂着一个天蓝色的头盔。
卢进发是卢村人,三十多岁,小伙子长得精神,是公社的电影放映员,同学们大都认识他,也崇拜他。电影队里还有一个年纪大些的,每次来村里放电影,他和卢进发用自行车把装在地排车上的放电影器材拖来,就坐在凳子上抽烟。卢进发很勤快,像挂银幕的木杆呀,从地排车上卸器材呀,都是他一个人干。有一次,我们村里和邻村同时放映一部电影,卢进发竟骑着一辆摩托车在两村间倒片,橘红的摩托车和耀眼的灯光把满场的观众都吸引了。那时,刚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摩托车还是很稀罕的。放完电影,很多人围着他和摩托车问这问那。卢进发说,车是托人在县城买的,虽是二手,但性能很好,和新的差不多。他边说边开车灯、按喇叭什么的一一给人展示,满脸的高兴。
从那晚起,我对卢进发更加崇拜了。
卢进发很健谈,先是对摩托车的基本构件作了说明,又对安全行驶讲了很多,不能酒后驾车、拐弯要开转向灯、不能超载,包括进城遇见路口的红绿灯时要红灯停绿灯行等等。最后,他拿起那个天蓝色的头盔,说骑摩托车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戴头盔,这样安全系数就高了。即使出点儿车祸,大不了头盔碎了,人的脑袋还是好好的。何况戴头盔冬暖夏凉,还很漂亮,何乐而不为呢?并让我们把这些常识回家也讲给有摩托车的父母听。最后他又把这些常识结合到了骑自行车上,真让我们大饱耳福,受益匪浅。
以后在上学路上我又见过几次卢进发。他的“嘉陵”摩托依然锃亮,大概与他的保养有关吧。他每次都戴着头盔,冬天是那种严严实实的大头盔,即使夏天热得出奇,他也戴着一顶轻便的半盔,车也骑得规矩,不紧不慢的。
随着摩托车的逐渐普及,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县交警队就在各乡镇设点普及交通安全常识。这样,卢进发就作为“特殊人才”被交警队聘为“义务交通安全员”了。他下学校,进村庄,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知道的交通安全常识都奉献出来了。的确,那几年我们乡的交通安全在全县一直是最好的。
我上初三那年,家里也添置了一辆摩托车。趁父亲不在,我高兴地推着摩托车到村外的乡路上准备骑时,却被一个人喊住了。那人停下车,摘掉头盔,竟是卢进发。他说你年龄小没有驾证,也没戴头盔,这样骑车很危险的……被他教育了一番,我自感惭愧,就把摩托车推回去了。
再以后,小轿车进入了千家万户,摩托车就淡出了大伙儿的视线。我上大学那年,在路上偶然遇见了卢进发,他两鬓居然染霜了。闲聊了几句,他说他早就不放电影了,现在基本没人看了,也没人愿意听他的交通安全常识了。他有些失落,但说起自己当年放电影和去学校作报告时的情景,卢进发脸上就挤满了暖暖的笑意。令我惊奇的是,他手里推着的居然还是多年前那辆“嘉陵”摩托车,虽然旧了,但车身依然擦得干干净净,只是车把上挂着的是一个银灰色的头盔。
我说,卢叔,您也该换辆小车开了。
他微微一笑,拍了拍摩托车的后座,说怕是不行了,我离不开这个“老伙计”了。
那年寒假,我在家里和堂弟闲聊。他突然问我,你还记得放电影的卢进发吗?
我说,当然。他是我小时候最崇拜的人。
堂弟又说,秋天的时候,在咱村后的大马路上出了一场大车祸,三死一伤,唯一活着的人就是卢进发。
是吗?怎么会出车祸呢?他骑车一向很谨慎的。我有些吃惊地问了一句。
听说那天大货车的司机是疲劳驾驶,撞了前面正常行驶的车。一辆是卢进发骑的摩托车,一辆是拉着几个人去赶集的三轮车。三轮车上的人无一幸免,而卢进发的“救命符”就是头上的头盔。
我和堂弟唏嘘着,陷入了思考中。看来安全要时时记在心,要成为一种习惯。卢进发靠的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