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贞贞
摘 要:理想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课堂中,教师需要从细微處入手--和谐的氛围,柔性地预设,深层地对话,智慧地捕捉,赏识地评价,从而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课堂生成;柔性预设;深层对话;赏识评价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只有“生成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那么,在教学实践探索屮,如何驾驭这种生成呢?
一、和谐氛围——课堂生成的滋养液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课堂生成,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时,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柔性预设——-课堂生成的奠基石
传统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由主导变成“主宰”课堂,导致教学预设的刻板和僵化,更无从奢望课堂的生成,这是一种“刚性设计”。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调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软性的、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成。
新教材在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的同时也给了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如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搜集以往学过的“送别诗”,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学习活动。备《海底世界》一课时,我搜集到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制成课件,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深层对话——课堂生成的催化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环境中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客观与文本的深刻对话,使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获得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学生思维的激活,灵活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的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在互动中完成的,而对话是互动的重要载体。可是,对话也有质量高低之分:有的对话是机械的,停留在浅表层面,没有体现师生的智慧;有的对话则直指师生情感,并且关乎学科本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后一种对话称为“深度对话”,开展深度对话研究,就是要站在学生本位的角度,通过体现学料本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能对学科核心可题有深入思考,继而在课堂中进行碰撞交融,最终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四、智慧捕捉——课堂生成的点金石
课堂教学是一门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艺术,教师能否捕捉课堂上的瞬间生成,并把它变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需要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磨砺,反思。
一次,我在听窦桂梅老师上一堂绘本导读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我感触很深。窦老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细节,品读细节的内蕴美“安然,语言表达是图画未达之境,再回头看书,还有哪些简单的表达带给我们依然丰富的感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从冷暖色调、从人物穿戴、从图中的细小道具中纷纷找到了丰富的感动。狄姆的红绿相间的围巾是妈妈的红围巾与爸爸的绿围巾的结合,那是父母对他爱水不消失;尾页圆形的照片是妈妈与狄姆在一起,似乎是狄姆内心的愿望,希望生活圆满。窦老师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顿时打开了我们的思路。
五、赏识评价——课堂生成的助推器
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会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
赏识会激发孩子心理的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激励孩子去成长。相比于以前的“挑错”教育,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了。但是,切记要掌握好度,讲究方式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人的变动。”换句话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正发生着质性的变化——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和动态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