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静
摘 要:当前语文教学之尴尬现象:很拔尖的语文成绩似乎与语文老师没有很大的关系,都是学生大量的阅读积累而来的。这话不无道理。但我以为,如果教师充分挖掘作品里的价值与意蕴,尤其是紧紧握住教材之趣,对语言、表达方式等进行深入地学习和训练,必定能让课堂鲜活起来,从而引领学生感知、运用语言,甚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关键词:教材之趣;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我认为,语文老师之乐事,莫过于与孩子们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而要让这快乐值最大化,则是要充分挖掘教材里的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那种以分析性的精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有点死板,它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语文成绩也会很难提高。因此,致力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趣”,是我一直追寻的方向。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浅见。
一、从散文篇章中找趣味
(一)读名篇童真童趣
初中生一入学,就接触了朱自清先生文质兼美的写景名篇《春》。在这生机盎然的春景里,无不充满童真童趣。无论是坐着,躺着,还是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样的情景,实际上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即将告别童年的他们来说,这样的经历一定还历历在目。我们可以这样启发他们:“你是否也曾在某个花红柳绿的明媚春日里,在某个公园,或某片草地上撒欢?”它一定能勾起学生某些美丽的片段,激活课堂,让他们自由表达,从而将生活中的趣与教材中的趣相关联,为学生架构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即生活。接着启迪他们如何表现“趣”,捕捉到排比短句的句式特点,及“打”“踢”“赛”“捉”这些动词的运用,从而去体会其间所传递出来的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欢乐,力争让课堂也欢乐起来。
《散步》是一篇取材平凡而意蕴丰富的美文。文中儿子的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童真童趣,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人之间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教师可以借助这句话,让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类似这种结构对称的句子,品读语言之美,品尝亲情之美,同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把目光从书上迁移到自己身上,回忆与家人的温馨时光,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来生活中那些平常的时光,是温情,是爱。学会去爱,学会珍惜。关于作品内涵,鼓励学生自圆其说,这也是激活课堂的有利契机。学生除了谈到“亲情”与“责任”,还谈到了“孝道”。若还能有学生读出生命的轮回和延续等,岂不妙哉?
(二)悟作家学习之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虽然有表面看起来严厉、不近人情的寿镜吾先生,但我们依然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里有趣的学习生活。学生不难从中找到三味书屋情趣之所在:喜欢提问渊博的先生;逃课,跑到小园子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等;放声读,可到最后剩老师一人读,还摇头晃脑地;趁老师读书入神,做游戏、画画儿。这些内容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我先启发学生找出“我”在三味书屋的快乐事,然后再带领学生有趣地读、快乐地读,深入领会揣摩文字背后所蕴含的鲁迅先生的思想:儿童的天性不可压抑。
《窃读记》中作家林海音童年时代对读书如痴如狂。窃读时动作、心理的细腻描写尤为精彩。我引导学生用心品读,比如“靠在书柜旁”,“撅着屁股得忘形”,“想到明天仍可继续阅读”,“激动快乐得险些撞到树干上”。通过这些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沉迷于阅读中无法自拔的孩子。即使有遭遇店主驱赶的尴尬、有为了读一本书而奔波几家店的辛苦。但都无法阻挡他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求。为了有更冠冕堂皇地待在书店读书的理由,盼望“雨越下越大”,让我们直抵他的心灵——“窃读”是苦乐交织的。“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心理活动的描写直接展现找到书后的惊喜无与伦比。
兩个作家童年的读书经历各有无奈与辛酸,但我更愿意让孩子们看到他们苦中找乐的能力。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有趣的,但也是有限制的,而这限制正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窃读”的经历是欢喜的,明白了成长却也从不缺席爱。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作家的生活进行比较,从中获得有益的精神滋养。吃苦并不都是坏事,学会苦中寻乐更是一种提升。
二、从小说中品人物语言之趣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形象鲜明,得益于人物有趣的语言。当被人们嘲笑又偷东西了的时候,他力争为自己辩解,说读书人的事怎能算偷。当我们笑过之余,不得不去思考这令人发笑的语言背后隐藏的辛酸。当孩子们吃完孔乙己分的茴香豆,久久不肯离去时,他慌忙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它让我们看到了孔乙己的另一面善良可爱。这些句子,都会让学生忍俊不禁。这时,以人物这些有趣的语言为突破口,吸引学生探究人物的兴趣:孔乙己为什么认为读书人的事不算偷?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透过人物命运,体察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去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从而达到读懂小说意蕴的目的。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最有趣极个性的语言:“帮我把大衣脱下来……天这么热”,“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一个见风使舵的警官跃然纸上。为了深入认知人物,经过简单介绍课文出现的几个人物后,我提醒学生关注人物语言,从而对人物产生兴趣。先明确各角色的语言内容,揣摩各人物的说话语气以及该模仿的神态、动作,之后学生分角色朗读。果然,学生的朗读精彩纷呈,课堂不断传来学生点赞的笑声。在轻松的氛围、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读懂了人物。这时再引导学生归纳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描写、细节的运用。同时不忘体会这些语言的特色:多变、夸张,以此得出讽刺手法的运用。阅读应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因此,本课用分角色朗读这一实践,代替教师详细的解读。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暂时走入故事事发地,增添情境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以便于深刻认识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三、从古文诗歌中启迪作诗之趣
《咏雪》一文,谢太傅与侄子辈们谈论屋外纷纷白雪像什么。这是个非常奇妙的问句,我借机启发学生共同当堂吟诗,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文中的语言格式一问一答。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可让学生以“未若……”与“……差可拟”的句式来作答。经过一番思考与商议,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师: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未若梨花因风起。
师: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鹅毛飘飞差可拟。
师: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未若白蝶翩翩舞。
师: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跳舞精灵差可拟。
……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通过相互合作,以愉快的方式熟记了文意,掌握了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让学习氛围更加浓郁。如此教学,走进古人家庭,感受他们诗意的家庭文化生活,从中得到熏陶,也努力去改变自己家庭生活的内容,让诗意也进入我们的生活。学习古文的兴趣,重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并教会他们大胆运用。
又如在教学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品读完诗的语言和情感之后,我让学生以本诗的句式各自作诗。结果,一个平时语文功底不是很好的后排高个复读男生居然能立马作出诗。全诗如下:
《幸福》
小时候
幸福是一颗小小的糖果
含在嘴里
却甜在心头
长大后
幸福是一份暖暖的礼物
我在外头
惊喜在里头
后来啊
幸福是一节静静的课堂
我在后头
老师在前头
而现在
幸福是一本厚厚的同学录
我在天涯
同学在海角
虽然语言稍显稚嫩,但真实道出了孩子目前的生活状态。此诗一出,赢得了学生的阵阵喝彩。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喜欢的,它有难度,但也极具挑战性。学生通过现场作诗,也可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诗意浓浓的课堂,增添对语文课的喜爱。
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能让学生爱上语文,那么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那样,语文学习的春天将会不期而遇。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挖掘教材的趣味信息,让趣充盈课堂。其实,教材中的趣味的身影常常存在。只要我们静心钻研,善于发现,用心捕捉,一定能還课堂一潭活水。
参考文献:
王亮.如何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J].学园,2015(11).
编辑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