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管理与群体认同

2019-08-16 06:56郭冰玉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认同感表演者社交

郭冰玉

【摘 要】社交网络是最流行的人际交往形式之一,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而言,网络互动已经和生活密切相关,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更是被广泛应用。本文以20岁至30岁的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为主,探究青年群体在网络互动中如何进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意义,不同平台网络互动意义的差异,以及网络互动的弊端。

【关键词】印象管理;群体认同

一、文献述评

(一)关于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了媒介变革。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涉及领域包括新闻传播、商业经济、法律、心理学等。对网络互动者本身的研究大多是探索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和行为,但是对网络互动的研究就集中在:社交媒体的依赖、隐私性问题、人际关系的淡漠和过度营销审美疲劳几个方面。本文与当下研究最多的形式不同,不会局限于一个平台而忽略不同社交媒体的共同性,会着重分析各个平台的差异及导致差异的原因。

(二)关于自我呈现与群体认同

印象管理的研究在心理学中是很常见的。众学者关于“戏剧理论”思想本身的解读介绍了印象管理概念的由来及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印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着重探讨在网络互动中如何进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意义以及网络互动中的印象管理和传统面对面的自我呈现有何差异。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主要使用观察法与访谈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网络互动中如何进行印象管理

通过访谈可以知道,表演者通过“前台”文字照片等方式让他人对自己产生某种印象,由此进行印象管理。面对面互动和网络互动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互动,在这两种互动中大家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不同方式进行形象塑造。作为观众,我们可以通过头像、签名对一个人进行了解,作为表演者,可以通过朋友圈动态等对他人进行印象管理。

(二)网络互动更易进行印象管理的原因:信息可以隐藏

相比于面对面,大家会更倾向于表演成本更低的网络互动。而网络表演成本低的原因,就是网络可以隐藏更多的信息。在网络互动中可以通过单一媒介表现自己,这种自我呈现的方式是面对面互动很难做到的。受访者普遍认为,面对面互动比网络互动更深入。面对面互动能了解到更多信息,会让观众加深对表演者的信任。因此,网络互动相较于面对面互动而言,会在传达信息方面略显片面。

(三)印象管理的意义——获得身份认同和情绪宣泄

身份认同即人们在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定,这种认定在人际互动中产生,包含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他人对个体的看法和评价。在这个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独的活在世界上,为了克服孤独人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取自我认同感。不论是面对面还是网络的互动,表演者进行印象管理的意义是要获得一种认同感。

作为观众,微博微信都能通过分组屏蔽的方式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给予表演者认同感的同时,也在寻找一份群体认同感。作为表演者的时,会发布对相关话题所持的观点及看法,互联网庞大的观众群里,总会有和自己持有相同的观点的人表示赞同,进而使表演者获得群体认同。也会因说服持相反意见的观众从而获得一种认同感。现实中由于人物和空间的限制,事物的传播是有范围的。但网络互动中只要你的观点新奇,网络就会把信息以病毒的模式进行传播,受众多了,认同的人会更多。相对来说在网络互动更容易获得认同感,获得了认同感后,进而产生新的期待,也会增强继续表演的欲望。除了获得认同感,网络互动也是一个情绪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会在匿名的条件下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宣泄情绪,因为网上不用考虑后果且具有即时性,这在现实是很难实现的。

(四)平台间网络互动的差异——以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为例

微博微信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两个软件。虽同为社交媒体,但大众对于这两个软件的定位却不同。“一个中国人会把关系依亲疏远近分成由远到近的圈子,就像石子投入水中会荡起层层波纹,每层波纹就是一个圈子,不同的圈子关系适用不同互动法则”的“差序格局”。把微博和微信放到“圈子”来看,微信相当于内层,微博则相对在外层。

微博更容易获得群体认同:

网络互动会因为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圈子,而这些圈子多是在微博平台形成的。发微博带上一些关键词,其他人就可能看见这条微博,从而产生评论、点赞一系列的互动,也可以去微博下评论主动寻找互动,进一步了解再产生新的互动。通过这样的过程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意味着群体认同感更高,在有同样兴趣的圈子里,自己的观点想要得到赞同就会更容易。

微信更加注重前台塑造:

人际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亲属朋友等是强关系,陌生人是弱关系。

虽然微信互动是在虚拟的空间中,但好友之间却知道对方信息,所以微信互动的对象属于强关系,微博互动对象则偏重于弱关系。人们在强关系中是非常注重前台呈现的,发朋友圈时不管是发特定内容或是屏蔽一些人,这都表明表演者会考虑朋友圈里的观众类型,也会给朋友圈设置分组。相比朋友圈,大家对于微博发布的内容就显得很随意了。大家对弱关系的人“表演欲”没有那么强烈,微博平台会更偏向自我,前台呈现和后台自我会更接近。

微博到微信是一个阶梯:

多数受访者认为微博到微信再到面对面是亲密程度深化,按“差序格局”来说,微博是外层,微信是内层,面对面则很中心。微信相对于微博更及时性,几乎所有青年首选联系方式都是微信。微博更多的是在闲暇时获取信息的工具,由于微博互动具有偶然性,互动对象是相对弱关系的存在微博更多是以发布者为中心,在观众看来更像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所以会感觉微博比微信有距离感,所以微博很难做到更亲密的互动。

(五)网络互动的局限

匿名状态下责任感更低:

微信实名制程度更高,好友也多是现实中的好友和微博有区分,微博好友更多停留在隐藏信息的层面,这会让前后台界限变得模糊。匿名作用下的微博,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互动的,尽管微博的受众更广泛,但因为是和现实不相干的“陌生人”,所以发布的消息可以是消极的、无所谓的,表演者也不用考虑观众的感受,有什么想法就会直接表达。互动者如果在网络互动的中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考虑所发表内容给互动环境造成的影响,那网络互动环境将会恶化。为了优化互动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互动者本身要加强自我约束、平台加强监督管理、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约束。

网络互动缺乏情景体现,容易造成误解:

面对面互动可以更全面的体会对方的意愿。这也正符合传统观念即“大事需面谈”。网络互动所缺乏的情景体现,可以通过面对面互动进行弥补,在网络持续发展的今天,也不要忽视面对面的人际互动。

四、结语

青年群体在进行网络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形象塑造和印象管理,来获得群体认同。网络互动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互动的優势和面对面的交往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格兰诺维特.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

2、范孟娟.社交媒体互动机制及关系转化研究——以微博微信为中心[D].2017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N].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认同感表演者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妙猜两数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