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2019-08-15 02:33谢晓媚
读天下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个案分析跨文化交际留学生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和记录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4个例子,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分析,从而提出在与留学生交往过程中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留学生;个案分析

交际活动是人们为获取和传递信息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在留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论在本国学习目的语还是在目的语国家学习都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文化休克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有着突出的显性表现。我们普遍认为文化休克在留学生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但在个体表现上各个不同,涉及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我们把这差异从宏观方面概括为两种:物质背景和精神背景,细化为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文化背景、观念背景等,涵蓋个人行为表现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同时也有学习目的语目的的差异。

本文选取两名分别来自柬埔寨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同学进行跟踪分析来阐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休克表现。

个案背景:2016年3月至6月,笔者作为汉语听力课教师对来我校学习的留学生进行教学,该班级编号为2015级华侨2班,共37人,班级构成来自柬埔寨、老挝、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四国,学习时间共4个月,每周6节课。由于该班级学生为一年制交换生,在其本国已有汉语基础,虽未考级,但交流沟通基本能听懂,所以交际语言规定使用汉语。我们选取柬埔寨1人,吉尔吉斯斯坦1人作为个案分析对象。

王伟,男,19岁,柬埔寨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在高中时辅修汉语,华侨家庭。

露莎,女,24岁,吉尔吉斯斯坦人,英语翻译专业,大三,在国内从大一开始辅修汉语,曾在广州工作一年。

由于二人在班级汉语交流水平较高,且平时与老师积极互动,与笔者有较多交流与观察的机会,利于开展分析研究。本次分析,我们将从具体的事件入手,从具体实例中分析个体存在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1. 对茶文化的理解。在一次户外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班级同学带到当地一间茶铺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茶铺老板对六堡茶的介绍和品茶展示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一个深入接触。在参观活动中,王伟对制茶工艺、器具、销售情况提问较多,露莎则多茶叶价格、口感、装茶的器物和包装比较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为:与研究对象性别、专业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关。男性的理性思维和女性的感性思维的差异,专业学习对事物关注内容的差异,同时,由于吉尔吉斯斯坦为中亚游牧民族,在生活习惯上对茶有较强烈的生活需求。但二人对店家所介绍的茶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宇宙观都不甚了解,都认为茶是只是一种商品或生活必需品,暂时无法消化茶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的深厚内涵。

2. 对京剧等戏曲形式的反应。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在一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介绍了京剧(包括衣着、唱词、文化内涵等)等多种戏曲形式。作为东南亚佛教信仰为主的国家,柬埔寨与中国传统文化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对教师所介绍的戏曲文化易于接受,且自行与本国展示暹粒文化的古典戏曲和“喃戏”进行对比。吉尔吉斯人是由游牧逐渐走向定居的民族,同时也是由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到以后改信伊斯兰教的民族,在文化艺术和思想方面与欧洲国家较为接近,所以对于具有厚重艺术装饰的中国戏曲文化接受较为困难。

3. 到朋友家做客的表现。在一次邀请班级部分同学到家中做客的过程中,凸显了中、柬、吉三种文化的碰撞。守时方面,两个国家的人在约定时间半小时以后才陆陆续续到达,且5人中,只有两位柬埔寨同学带了一束花,其他同学都没有带礼物。饭桌礼仪方面,柬埔寨同学需要说话时,注意降低自己的音量,同时注意礼貌用语和应答,如当问及饭菜是否合口,柬埔寨是否贩卖和食用腐竹时,他们会吃完口中食物,再轻声地回答,而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在饭桌上会高声谈笑,不在意桌上的其他人。在行为处事方面,柬埔寨同学比较尊重他人隐私,对主人家中摆设的摆件和书籍感兴趣时,会向主人征求意见是否可以看看,而吉尔吉斯斯坦同学对他人家感兴趣的物件会直接拿起把玩,不会询问他人意见。

4. 对未来的希望。这一反映在不同时段两人有不同的反应。第一次提及对未来的安排在学期开始一个月时,露莎对未来的安排较为清晰,表示将会回到哈萨克斯坦进行英语翻译工作,能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可以在自己亲人身边,同时可以较为方便的找对象结婚。因为哈萨克人家庭观念较重,妇女结婚生子后,一般都以家庭为重,有考虑届时辞去外面工作转入全职家庭主妇。王伟则没有成型的想法,现阶段以学业为主,顺利毕业。临近期末,面对结束交换生活在笔者家做客时,第二次问及对未来工作与生活的安排,两人对未来都充满了期待,由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各方面都有合作,存在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两人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都不想放弃自己的专业,同时也向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露莎仍然希望回国从事专业工作、找对象、回归家庭生活,但希望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寻找自己的兴趣;王伟表示仍然没有想清楚自己未来的安排,但会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政策红利,在自己的兴趣、专业和能力上取得一个工作上的平衡。两人对未来的安排差异,我们分析,有年龄、文化背景、性别差异和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也有提问时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第一次提问,学生处于新学期开学的甜蜜期,觉得刚开学,时间还很长,不要想太远,王伟曾表示“老师,我才大一,离毕业还有几年,不用想这么早”;第二次提及是期末,面临回国,笔者在课堂和课后与学生互动中提问,学生都表示对今后有一定的想法)。

以上我们通过两名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4例文化现象解读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情况,通过记录和对比,我们证实,跨文化现象随时有可能发生,不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或不同国家留学生之间的差异,只要存在交际活动,就可能产生跨文化交际的碰撞,形成文化对比。这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语言教学与教师对学生文化背景的了解多少有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关注所教授汉语蕴含深厚文化的传递与沟通,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汉文化,同时,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及其物质背景和精神背景,更好地将这种了解贯穿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中,从而使教与学双方相向而行,消除障碍,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询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简介:

谢晓媚,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梧州学院。

猜你喜欢
个案分析跨文化交际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粗暴”到“温柔”的改变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