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途径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019-08-15 03:40周灵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问卷

周灵

(福州屏东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3)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专任教师,又没有列入高考,使得这一新课程最大的亮点变成课程实施的最大难点。虽然它在普通高中116个必修学分中占了15学分,是目前普通高中所有学科必修课中学分最高的,但在目前高校录取只看高考分数的情况下,各校都尽量多争取时间用于高考科目的学习,很多学校没有开足、开好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的甚至是只进课表,没进课堂;又因缺乏专任教师,通识培训不到位,造成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随意、教师指导督促不得力,研究过程应付了事,研究成果质量差等现象。

为了解决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师资、课时两大难点,促进课程的常态实施,提高课程开设质量,笔者所在学校在高一上学期每周安排3课时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课,开展高一信息技术课程(必修)与研究性学习通识培训课程融合的行动研究,探索基于这两门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的融合路径。

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与研究性学习通识培训课程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课程融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我们在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主线,根据研究性学习进程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融入相关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精心设计,使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任务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提供真实、适合的任务情景,而信息技术手段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兴趣性。信息技术教学强调“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教材每章开篇,都展示一段与本章学习相关的生活情景,每章的后面也都有综合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也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任务。但常常因为课本或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学生感兴趣或亟待解决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和目标的达成度不高。融合课教学是基于学生正在进行的真实的任务,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欲望。而当看到技术的学习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时,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科学性。从课程目标上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还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要义。从教学内容上看,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的教学内容有: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等,这些知识与技能,通过精心设计,都能很好地融入到研究性学习通识培训或课题研究之中。此外,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学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要求较高,由于学生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弱,结题演示文稿制作粗糙,导致课题成果呈现时效果差,信息技术的有效介入补足了这一短板。因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更具科学性。

(3)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介入,使学生带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任务和问题去学习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融为一体,学以致用,有力提升了两个学科的教学实效。因而,开展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是达成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双重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规划与实施

在高一上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课,每周三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由于实验教师除笔者之外都是信息技术教师,都是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了提高融合课教学成效,我们一是精心设计行动研究方案及每课时教学方案,按照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实践,之后观察学生对每个教学步骤的反响以及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对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及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及知识技能达标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完善下一阶段研究的计划。通过这种“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的策略及模式;二是加强研讨交流,每周一上午利用教研集备时间,解决融合课中的存在问题,明确下阶段工作目标。制定了以思考、研讨,修改完善教学模式为重点的“四个一”的听、评课制度:实验教师每学期提供一个典型课例,上一节研讨课,组织一次沙龙式评课,写一篇教学反思。通过开课、听课、评课、观摩等活动,使教师们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寻找差距和不足,开阔思路,拓展视野,对所学的理论与方法理解更加深入,“融合”的设计与实施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三、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课的学习,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1+1>2。

(一)提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水平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资源获取、信息数据处理、成果交流等过程等均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由于是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融合教学,教学可在网络教室进行,方便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此外,在融合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需要适时融入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如在学生选题和撰写开题报告时,介绍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等;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之后,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Excel、问卷星),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学生访谈和实地考察之后,指导学生进行音频、视频的加工处理等。这些都是以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难以做到的。高一(6)班《福州市部分医院医疗垃圾处理情况及方法调查分析》研究小组在学习体会中写道“回收问卷之后,我们筛选出了有效问卷,进行了问卷分析。在信息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问卷星的更多高端用法,用各种各样的统计图展示、分析了问卷结果,也明白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意义……”同时由于进行融合教学每周有三课时,可以课题为载体比较到位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并且有较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任务,有力提高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水平。在第34届福建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我校参赛的项目全部获奖(两项省一、三项市二、一项市三),其中《快递包装的现状及改善方案研究》获第34届福建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被推荐参加今年7月的全国赛。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作为一门实践型课程,许多技能都要通过针对性的操练才能掌握,如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的加工处理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式,授课方式多是教练法:讲授-示范-练习三个步骤。但实践任务的选择与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中的问题或任务常常不是学生感兴趣或亟待解决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提供真实的、学生又亟待解决的任务,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学以致用,将信息技术技能和实际应用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再只是应对考试,而是为他们解决问题、适应现代生活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中获取和处理信息,思考整合信息,共享资源,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等能力,深层次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应用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不但使得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此外,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中,学生们走访有关部门,深入居民小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本学期学生大部分选择环保方向的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感受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并将这种感受化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有的向政府部门提出环境整治的建议,有的向社区居民分发保护环境、进行垃圾分类的倡议书,有的自发地进行废弃旧教科书、快递包装箱的回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查找资料、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课题报告,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一(6)班在《福州市区旧教辅教材的回收情况及改进方法的研究》研究小组学习体会中写道:“开展研学活动,使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责任心等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提高,也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及创新能力。从最初的查找背景资料,通过借鉴与参考相关资料,为开展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到后来的外出实践,再到调查结果的分析,无不印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进步。在检索与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不断地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到研究乃至生活之中,因此我们收集、分析信息和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也获得了提升。在此环节中组员群策群力,分项查找研究需要的相关资料,每个人的辛勤付出造就了开题的成功。在研究中期我们开展了访谈活动。为了访谈计划的高效实施,我们根据个人空余时间的不同,在组内再分成小组分批开展访谈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仅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交能力得到了提升,还增加了我们的合作经验。而在访谈中我们也确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感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促使我们以后将自觉参与环保活动,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两年的融合教学,教师们在教中研、研中教,一步步成长起来了,通过传、帮、带的课题行动研究,教师们逐步转变了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式的变革。刘宝仙老师2016年4月14日在我校市级教学开放周中开设的课题研讨课《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之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以本年段某课题组“2015-2016高一年段视力情况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这一真实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数据分析与处理”教学任务,获得听课教师很高的评价,《福建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黄宇玲老师于2017年4月13日在我校市级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开设了《访谈视频的加工与表达》公开课,以学生研究性学习访谈任务作为切入,通过欣赏优秀的访谈视频案例,分析归纳视频加工的要素,各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访谈视频加工方案的设计。以真实的任务,在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更好地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任务,达到了“双赢”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又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暴露了教师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局限,促进了教师的自觉学习,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更新、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由于我们在信息技术与研究学习课程融合教学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同仁及上级主管门的肯定。2017年12月,我们2017年12月分别在福建省普教室组织的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省级研讨会上介绍经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福州教育》也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如何开展?福州屏东中学这样开展”为题进行了报道。2018年11月在省教育厅主办、屏东中学承办的“2018年省级教学开放周”活动中,黄宇玲老师开设了公开课《问卷星分析问卷数据》,以学生课题组利用问卷调查收集到的问卷数据作为素材,从实际数据统计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工具或平台,探索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分析技巧;2018年11月23日上午,周灵老师做了一场题为《融合创新、提升素养——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介绍了她所承担的福建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的实施历程,以及屏东中学在破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中教材、师资、保障机制三大难题方面所做的探索,以详实的数据论证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上的独特价值,得到来自省市各兄弟学校的教师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同年12月福建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闽教基〔2017〕66号),对我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做出了部署。但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是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实践操作中依然普遍遭遇尴尬,仅仅停留在部分学校、部分班级中开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实施。如何保证研究性学习扎实有效地开展,确实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系统工程。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问卷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问卷网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问卷大调查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