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活动中培育科学精神
——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教学为例

2019-08-15 03:40梁秀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重点哲学事情

梁秀平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福清德旺中学,福建 福清 350319)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严谨辩证思维与态度对复杂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揭露和探索,并作出理性的解释与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科学精神”素养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反映,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2]

一、培育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

(一)培育科学精神的育人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说: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科学精神的魅力在于每位教师都能用其特有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思考,经过课堂不断锤炼,让那些灵气迸发的思想火花变成头脑风暴,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3]哲学课堂上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实践,通过教师引导、追问、分析、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和创新力,对于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实现,对于培养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重要意义。[3]

(二)培育科学精神的学科价值

解读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发扬科学精神,在思想方法上为学生理解社会、奉献社会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在实践上为学科教育教学的落地提供帮助。一节充满思辨魅力、有思想活力、有灵气的哲学课堂会使学生远离死记硬背,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唤醒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那么哲学课堂该如何利用生活实践,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掌握哲理知识呢?以下以“两点论与重点论”课堂教学为例,共话科学精神。

二、培育科学精神的课堂教育

(一)生活实践蕴育科学精神

生活实践是学生把握哲学智慧,储备知识与形成提升能力,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与不可或缺的载体。生活中处理“人—学生—学习—吃饭、睡觉、运动等”之间的关系,正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哲学原理在生活中具体化的表现,它阐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因不平衡而产生了主次问题。按照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对接,由学生推导,教师点拨追问,层层推进,强化学生思辩力,在思维碰撞中完成知识建构,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使科学精神素养生根落地。

(二)实践教育滋养科学精神

1.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学生作为具体人即指学习中的人。在学习期间,与其他人有共同的诸多事情,如吃饭睡觉、运动娱乐等矛盾的共性,也有其特殊的任务即学习的个性,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它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起支配与决定性的作用,此处的“学习”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主要矛盾”,而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次要矛盾”。学生学习优劣情况会影响其他事情的解决,如考试成绩不好,可能会影响吃饭睡觉,而吃饭睡觉如果存在问题同样会影响学习效率,所以要正确处理“吃饭睡觉”等与“学习”二者的关系,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其重点是不同的。说明主次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即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

2.生活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不管是运动还是学习,自身都带有两面性,即任何一种矛盾自身都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学习”作为学生的最重要事情,是诸多事情中的主要矛盾,其自身带有“两面”。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场合下,“学”与“习”两个方面的地位不同,决定了相应课型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巩固课的性质不同,用哲学语言表述即“决定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在新授课中,需要吸收新知,所以以“学”为主,“学”成了“学习”的主要方面;而“习”是实践,是巩固知识,此时成了学习的次要方面。在复习练习课中,恰好相反。当“习”的效果不好的时候,这时又得“学”,所以“学”与“习”的两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通过上述的生活逻辑与哲学逻辑对接,使学生明白人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作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最主要的事情仍然是学习。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周围的万事万物,用平和的心态、睿智的眼光看待事物,在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的同时付诸于实际行动,抓住青春年华,珍惜当下,努力拼搏,成就未来。

3.生活中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上述的“诸多事情”与“最主要事情”,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每一个事物都有两个“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学生在处理“诸多事情”时既要看到“学习”,也要认识到除了“学习”外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而“学习”是学生中最主要事情;在“学习”这件事中既有“学”也有“习”,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必有一面是最主要的,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看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即对复杂事物的处理过程中,要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在认识单个矛盾单个事物时,要把握其主要方面,要抓主流抓本质。同时任何“两点”中都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二者谁都离不开谁。“诸多事情”与“学习”事情、“学”与“习”两点中都有重点,二者都相互依赖。在学习生活中要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与一点论。要学会用哲学辩证思维科学精神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正确对待生命成长中的“喜与忧”,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明事理、顾大局的理智型的新时代接班人。

通过分析学生自身生活实践,使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具体图示呈现如下: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是追溯和思考哲学问题的基础。学生生活实践阐释了哲理的魅力,哲学思维滋养了课堂教学,科学精神在哲学课堂实践反思中绽放风采。

三、培育科学精神的实践反思

(一)“教”“学”离不开生活实践

1.教师的“教”离不开生活实践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以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牢记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善于挖掘生活事件,回归教育本真,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用科学精神,严谨思维感染学生,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各种素养。

2.学生的“学”离不开生活实践

作为高中学生,树立科学精神,要善于利用自身生活实践,解读、整合教材基本观点,并运用其阐释剖析万事万物的发展本质规律,使自身生活经验上升到哲学理论高度,将学习内容内化吸收并转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行动,更加理性看待生活,使教材的理论共性与生活实践的个性相结合。做一个有追求、有科学知识、有责任担当意识的优秀公民。

(二)实践教育体悟科学精神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设置适宜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对接哲理知识,用辩证思维阐释事理,提升思维境界,在“反思”中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精神,增长才干;在理性中思考提升科学素养。[3]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课堂生活化的演绎推理,化抽象为通俗,化共性为个性,又通过个性回归共性,在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精致的科学精神的同时,感悟生活实践给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哲理素材,生活实践蕴藏着严谨的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重点哲学事情
菱的哲学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把事情写具体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一级浪漫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