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爱 刘 旸 林小如
城市中心是“城市客厅”,是体现城市风貌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地区;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的“灵魂线”,展现城市的文脉和形象,彰显城市的气派与恢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中轴线有北京传统中轴线和广州城市新中轴线。
1949年~2006年,合肥中心城区的空间拓展先后采取“内填充-外延扩-外跳跃-轴向外扩”等模式不断扩大升级(图1),城市空间结构从以老城区为中心的“风扇型”发展到“141”单中心多组团,城市空间格局从“环城时代”步入“滨湖时代”。
图1 合肥市建成区阶段性用地增量分布图
从2006年开始,合肥“大拆违”才有了“大建设”,沿巢湖北岸规划建设196平方公里的滨湖新区,2011年将巢湖水域全部纳入,揽八百里巢湖入怀,城市空间格局由“141”跃升为“1331”市域空间战略,明确了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城市发展迈入“环湖时代”。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环湖‘十二镇’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创造了“合肥奇迹”。2014年,合肥从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跃升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与南京、杭州等量齐观,进入全国城市发展第一方阵。2016年,为落实“强省会、强中心”战略意图,安徽省四大班子及一批省直机关相继搬至滨湖新区,移位近20公里,支持滨湖新区建设。
近年来,合肥先后被赋予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级试点城市、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等城市使命,城市能级和职能得到大幅提升。2017年,合肥又提出构建“一湾、一带、两源、八核、十镇”的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2018年,《合肥滨湖新区总体方案》报至国家待批,国家级滨湖新区(合肥滨湖科学城)范围初定491平方公里,包括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和肥东县、肥西县等部分区域;覆盖高新区、经开区、出口加工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空港示范区、蜀山经开区、包河经开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等4个省级开发区。
近十余年,合肥充分发挥襟江滨湖的地利优势,以一股前所未有的气势,参与“大城演义”,实现了跨越式赶超,创造了省会城市的“合肥现象”,昔日江淮小邑一鸣惊人。日益提升的城市地位和能级与城市气质形象的不匹配,迫切要求从更高标准重塑城市形象。
合肥一直延续老城单中心发展,随着安徽省四大班子及一批省直机关相继搬迁滨湖新区,这一壮举为滨湖新区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滨湖新区省级政务文化中心地位得到大大加强。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重心的倾斜,商办、文教、旅游、医疗等公共资源迅速在滨湖新区聚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旅游休闲区等众多国字号项目相继落户滨湖,城市科技创新和文化旅游中心的地位也不断凸显。
伴随着老城中心的部分功能疏解和滨湖城市新中心的孕育诞生,合肥城市“双中心”格局由此基本形成。
合肥一直以来都是单中心发展。一方面,城市规模迅速扩张,老城综合中心集聚发展导致空间饱和,城市功能缺乏足够的承载空间,亟需梳理空间并疏解部分功能至滨湖新区;另一方面,城市的竞争由过去以单一城市为载体转向以城市群为载体,需要突出强有力的新核来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此外,新时期创新、人才、文化等“新经济”因素将发挥更加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需要城市创新引领,通过提升城市品质来提升城市竞争力。
老城综合中心是合肥市历史文化、名人典故的汇集区,是合肥优质公共资源的集中区,也是合肥现代商业的发源地。老城综合中心的空间范围主要包括四牌楼、三孝口片区以及通过长江路轴线相连的闭合区域,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老城将政务服务等部分功能疏解至滨湖新区,聚焦“特色品质、发展驱动、民生幸福”三大维度,突出“文化、休闲、商业、宜居”四大功能,更偏重于商业及文化等专业化功能,在生态网络、空间品质、经济动力、历史人文、生活社区、公共设施六大领域进行重点营造,提升优化自身的综合商业中心职能。
随着滨湖新区城市新中心的崛起,并承担起了省级政务、文化休闲、大型公共服务、商务、会展等多功能,且被赋予巢湖、科学中心、内陆开放的使命,加之骆岗机场区域搬迁后将规划建设一个品质一流的合肥中央公园(约10平方公里),未来汇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健康生态等产业,各项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职能得到不断强化。
经过功能调整协同后,老城综合商业中心与滨湖城市综合新中心将共同承载区域性和全市综合服务功能。
影响城市中心区的因素有很多,可分为城市层面和城市中心区层面。在城市层面,城市经济社会总量指标,所处的发展阶段、城市职能等因素作用于城市中心体系,从而对单个城市中心区产生影响。在城市中心区层面,城市中心区在城市中心体系中的等级地位与职能分工,中心区本身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空间形态、自然环境等外部条件对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有重要影响。
通过收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座一线城市,南京、沈阳等新一线城市以及福州、厦门、济南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力图探索总结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从发展阶段上来看,处于较成熟阶段的城市中心区其用地规模、建筑面积较大,且不同阶段之间呈现阶梯递增态势。在城市中心区的形成和成长阶段,其空间形态以同心圈层式扩张为主,轴向拓展也时有出现。空间模型呈现单核结构,用地规模在2~3平方公里之间;当城市中心区越过成长阶段进入强势阶段后,如沈阳浑南新区、郑州航空商务中心等,其空间形态呈现同心圈层和轴线拓展并进的方式,空间模型呈现圈核结构,用地规模在3~6平方公里;当城市中心区进入成熟阶段后,其空间增长放缓,开始出现跳跃融合式的新增长极,用地规模在6平方公里以上。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建筑面积的增长态势略滞后于用地规模拓展。当城市中心区进入成熟阶段后,用地规模增速回落,建筑面积仍呈现高增长态势。
研究中国主要城市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中心区,其空间规模呈现如下规律:中国一线城市的成熟型城市中心区的面积大多为10~20平方公里,成长型的在5~10平方公里。而新一线城市的中心区规模稍小,成熟型中心区规模在5~15平方公里,成长期的在4~6平方公里。
滨湖新区整体空间可划分为生态文创区政务、商务片区、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区、湿地度假区等功能区,通过对滨湖城市新中心区在合肥市和滨湖新区中的职能定位以及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等作出综合判断,滨湖新区应打造为集政务、文化、商务、居住、生态休闲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新城。
参考与合肥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当的新一线城市的市级新中心区空间规模,如南京、郑州、沈阳、宁波等,再依据合肥市和滨湖新区的发展实际,确定滨湖综合新中心的总用地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平方公里左右。
滨湖新区是合肥城市中心区,都市圈宜居乐业示范区,省级政务功能集中体现区,具体涵盖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合肥中央商务区“创新+”、文化中心、门户等功能。商务中心主要体现在聚集有大型商业银行驻地、证券、保险公司聚集区、总部基地、文创基地等;政务中心主要体现在聚集有省级行政机关集中驻地、城市公益型机构汇聚区等;文化中心主要体现在文化服务中心、江淮文化风貌彰显地、革命传统纪念教育地等;战略门户主要体现在合肥城市文明集中展示区、城市新地标、名片所在地等。
骆岗机场附近区域适宜发展商务区和文创区。因为这里拥有较多土地资源,建设用地较充足,同时包河工业园的改造本身带来的创新集聚,创新与竞争并存;这里与省级行政中心共同构成中央活动区,控制与决策并存;这里是高铁门户,结合高铁南站打造最优越的门户区位;这里地铁四通八达,多条线路交汇中转于此,门户与枢纽并存。
综上,滨湖新区城市中心功能定位为:以骆岗机场区域生态化、景观化改造为核心触媒点,集合肥市在长三角都市圈的交通枢纽及门户客厅、省级行政功能区和重大文化公共设施、“中央公园”的综合型城市中心。
在城市中心区空间中,当某些城市公共活动形成很强的线性联系时,这一线性形态就称为轴。城市中心是在有限空间里实现增长的黄金区域,是城市的创新集聚区,由于空间的高度聚集和功能的高度复合,其轴和中心区“硬核”成为空间结构的骨架。
运用城市轴线组织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结果,也是形成特色而丰富的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可以形成疏密结合的中心区空间形态,成为展示城市中心区现代风貌的窗口。同时,运用城市轴线组织各类城市空间,形成具有秩序性、系统性和层次感的空间形态,在古往今来的国内外各大城市均有广泛的应用。城市轴线汇聚了著名的城市地标、文化元素、历史记忆,是城市特色和形象的展示轴。城市中心区是城市核心业态,如商务、商业、商贸等高度集聚的场所,也是最具魅力的城市空间,运用轴线组织城市中心的标志、节点、街区等要素,可以形成具有秩序性、系统性和层次感的空间形态,比如广州的城市中心功能轴(财富中轴),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常用手法。
目前滨湖新区中心区正处于成长阶段,其空间拓展模型正由单核向圈核演进,已形成南部的省级政务片区和北部的合肥南站等两大中心区“硬核”。按照发展规律,两大“硬核”之间会逐渐形成轴线带动周边的区域开发建设,遵循轴向开发与核心开发的有机结合是滨湖城市新中心区开发建设的合理选择。
图2 滨湖城市中轴线空间组织图
滨湖新区城市中心的城市空间组织应围绕城市中轴线展开,构建城市空间单元序列。从合肥的历史文脉、大区域的景观格局以及多元化中心的分工等角度考虑,依据滨湖城市新中心区的职能定位及相关规划要求,结合城市中心地形条件和景观视线要求,构建“合肥南站-骆岗中央公园-十五里河-省级政务中心-方兴湖湿地公园-渡江战役纪念馆”的折线型城市中轴线,重要公共建筑形成轴线上的景观节点,形成多功能复合的低密度、开敞的城市特色空间与魅力景观节点序列,打造政务景观和城市公共文化艺术轴线。
根据城市中轴线的功能定位,中轴线可划分为骆岗中央公园、骆岗总部基地区、十五里河文创基地区、文化中心区、省级政务区、湿地休闲区、文化展示区七个功能片区以及骆岗中央公园、十五里河、省级政务区三个重要节点(图2)。
1. 土地利用
城市中轴线本身采取“低密度、开敞式”的空间布局,以绿地和广场有机结合的方式填充轴线内的城市用地;而轴线两侧布置“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商业和商务空间,减少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比重。
骆岗中央公园主要功能用地为公共绿地与广场用地,保留现状航站楼、机场跑道、水面、林地等,采取低密度开发,容积率与建筑高度应严格控制,蓝绿空间不低于70%。景观设计以自然形态为主,体现本地生态自然。
骆岗总部基地区主要功能用地为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主要满足总部基地用地需求。该片区应坚持“创新+生态”理念,综合利用和周边产业布局,叠加创新业态与生态效应,构筑业态高端、人才高层、发展高质的新经济,打造掩映在大森林中的、独具魅力的创新生态新区。从建筑的尺度、形式、材料、色彩、交通等设计要素着手,对该区域的建筑进行控制引导,注重建立地标、控制建筑高度,保证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整体协调,使整个空间轮廓富于节奏感和秩序性。
图3 滨湖城市新中心土地利用管控示意图
图4 滨湖城市新中心建设强度管控图
图5 标志性节点建筑引导图
十五里河文创基地区主要功能用地为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文化创意用地等,与骆岗总部基地区联动发展,并依托其邻近省级政务中心的优势,成为政府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依托邻近十五里河的地理优势,结合包河工业园区的改造升级打造承载新文化、新产业的新空间。
文化中心区主要功能用地为大型文化设施用地、文化服务综合体、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化与广场用地等,应突出建筑体量、造型的控制,着眼于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化的地标元素,体现整体布局的和谐与统一。
省级政务区主要功能用地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化与广场用地等,其空间形态应突出强烈的轴线序列感,开发密度随远离行政中心主景观空间而逐渐增加,城市景象相应地由平静祥和转变为动感繁华。
湿地休闲区主要功能用地为公共绿地与广场用地,以方兴湖湿地公园为核心,打造以休闲游憩、湿地展示、娱乐康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开敞空间。
文化展示区主要功能用地为文化展览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广场用地等,以渡江战役纪念馆为核心,打造以弘扬革命传统精神的纪念场所和以纪念场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 江淮地域文化的特色城市文化空间(图3)。
2. 建设强度
轴线本身及城市公园采用低密度开发。轴线的用地除省政府办公楼外,其余均为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和骆岗中央公园区、湿地休闲区一样,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最低。
省级政务区和文化中心区、文化展览区等采用中密度开发。省级政务区除三座高层省政府办公大楼外,其余均为低层、大体量建筑;文化展览区由于紧邻巢湖,为营造纪念馆的场所气氛,周边不允许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城市商务区。
骆岗总部基地区和十五里河文创基地区为滨湖城市中心内建设强度最高的片区(图4)。
滨湖新区城市中心内现有的核心节点主要有高铁南站、省政府主办公楼、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在骆岗总部基地区和十五里河文创基地区新建两处城市标志性建筑(图5)。
骆岗总部基地区的标志建筑,应以创新经济、商务金融为主题,以层数高、大体量为突出特征,作为整个骆岗商务片区的形象代表。
十五里河文创基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整个滨湖城市中心区轴线的中点,在整个主轴线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标志性建筑应是带有徽风皖韵的低层、小体量、灵活的滨水文化建筑,以文化展览功能为主,与自然滨水空间充分协调并融入其中。此外,两边轴线交点处的标志性建筑物,必须通过多方案比较论证。
滨湖新区城市中心是合肥市的核心活力区、中央公园区,也是合肥城市精神的寄托,滨湖城市中轴线是合肥市的“脊梁和主动脉”,是合肥城市形象的重点展示区,是合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滨湖城市新中心的建设,将助推合肥打造为中国最美省会,传播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美誉,重塑合肥崭新的国际化大都市意象,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