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凯 陈 涛
四川省绵阳市域经济空间在1985年至2011年间是属于集聚效应增强,扩散效应减弱的阶段,其经济活动分布较为集中,中部市区一核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呈现较为显著的“极化效应”特征。此外,绵阳市的东部和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市区差距逐步扩大,且趋势日益明显,产生这种演化的原因与“三线建设”企事业单位在绵阳的布局和发展有很大关系。
绵阳市1985年建市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市之初的50多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00多亿元,增长了20多倍。但是,绵阳市域经济发展却很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市区发展。由图1可知,1985年,市中区(涪城区及后来的游仙区)和江油市社会总产值高达32亿元,占全年市域总产值52亿元的62%,其余6个县占据绵阳市域面积的近80%,却仅仅创造了约四成的绵阳社会总产值,可见,各区县经济总量差距十分巨大,市域经济以市中区和江油市为核心,周围县市为边缘区,空间结构属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2000年,涪城区一区所占全市比重就超过38%,比三台、盐亭、安县、梓潼、北川、平武6县的总和还多,可见,区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梯度呈拉大趋势。2011年,涪城区和游仙区组成的市区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一半,而其余7个县市占据绵阳超过90%的土地面积和八成的人口数量,却只产出了不到一半的社会总产值。7县市里最高的江油市与涪城区相比,经济总量不足其一半。可见,20多年间,绵阳市总体经济发展较快,市中心区经济发展迅猛,而县域经济发展较为迟缓,各地区经济梯度持续拉大,市域经济结构分布呈明显的“金字塔”型,市中区独大,其他县市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图1 1985、2000、2011年绵阳市各区县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资料来源:据绵阳市1985、2000、2011年统计年鉴绘制
绵阳市区、县域经济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各年Moran’I均通过检验,但个别年份显著性较弱。从表中可以看出,绵阳市区、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系数呈下降趋势,总体处于一个较高程度的集聚水平,但空间集聚格局呈现为集聚减弱、分散加强的演变趋势。但就目前而言,绵阳市尚处于极化阶段,集聚作用仍较强,扩散作用相对较弱。纵观30余年绵阳市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绵阳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集聚效益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集聚的溢出效应明显,因而极核状的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明显。如涪城区是绵阳市经济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经济聚集作用明显,带动了周边其他落后区县的经济发展,不少经济欠发达区县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明显的向较发达区县集中倾向。
表1 1985~2010年绵阳市区县域经济全域空间自相关指数和z检验值
全域自相关系数反映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情况,但是对于单个区域的情况却无法反映,因此采用局域自相关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各县之间的相关性。
在geoda软件中进行计算并得出Moran散点图(图2)。根据Ii两部分取值的不同,可将区、县域分为4种类型:High-High型,区县与相邻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High-Low型,较发达区县的邻近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Low-High型,欠发达区县的邻近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Low-Low型,区县与相邻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利用ArcGis软件对计算结果按照以上分类制作可视化地图(图3),分析如下:1985年,High-High区域主要为绵阳市游仙区;Low-High区域为High-High区域旁三台县;其他区县的空间关联性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其他区县大多处于发展滞后状态,区县之间的经济关联性不强,没有较强的自相关性。2000年,只有涪城区经济远超其他周边区县,呈现出High-Low格局,其他区县围绕涪城区,空间关联性不明显。2010年,仍然保持与2000年相同的情况,说明涪城区经济高度优于周围区县的情况没有改变。纵观30年绵阳市区县经济空间集聚的演化,High-High区域和Low-High区域呈现先有后无的现象;High-Low区域为先无后有,而且一直保持为涪城区一个。一般说来,High-Low区域具有明显的经济集中性,说明在绵阳市域内,涪城区经济一直优于周围区县。
图2 1985年、2000年、2010年绵阳市域经济经济空间Moran散点图
图3 1985年、2000年、2010年绵阳市域经济空间集聚示意图
绵阳市“三线建设”企事业单位在绵阳的布局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1964年至1985年“三线建设”初期布局和建设阶段。这一时期,因绵阳市“三线建设”布局的大量科研单位和工厂集中于绵阳市区,主要有部属的国营长虹机器厂、涪江机器厂、国营涪江有线电厂、电子工业部第十一设计研究院、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朝阳机械厂、新华内燃机厂等和一些地方性企业。与此同时,按照“大分散,小聚集”的原则,1985年前“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时期,县域也布局设置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如江油市的长城特殊钢铁公司、江油发电厂、四川矿山机器厂等,这些单位运营良好,创造了较好的效益,使江油市较快较好地发展成为工业城市。因而,这一时期,江油市与市中区并驾齐驱,构成绵阳经济发展“主核”。相形之下,其余县域由于“三线建设”单位布局较少,大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主核”相比,属于边缘化区域。
第二,1985年至今,“三线建设”调整和发展阶段。“三线建设”企事业单位进入调整阶段,不少原“三线建设”单位进入“军转民”改制阶段。一些单位和厂商选择迁建、改制、扩建或者破产重组,相当大一部分原本布置于绵阳各县区市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陆续迁入市中心区。留在当地的部分企业,如江油发电厂、长城特殊钢铁厂十几年来发展困难,效益低下,基本处于常年亏损状态,曾辉煌一时的四川矿山机器厂破产。相比而言,市中心区内“三线建设”企业因区域优势和政策扶持,转型较为成功,如1986年8月,以长虹机器厂为主体由国内63个单位组成的四川长虹电视机集团成立,总部设在绵阳长虹机器厂,1987年改名为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1987年,以涪江机器厂为主体,由国内83个单位组成的四川九洲电缆电视联合公司成立,总部设在绵阳涪江机器厂。这些市区内大型“三线建设”企业的成功转型,为市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