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泽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 珠海)
班级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班主任的管理,确保各项活动落实到实际当中,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导致很多班主任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自身必须全方位对班级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会使班级内所有同学全面发展。但实际当中,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甚至起到负面效果。所以,需要确保班级不受影响的同时,适当“弱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以往阶段,在班级管理工作当中,班主任为主导者,开展所有与班级发展的工作,即针对班级具体情况,向学生发布相应的命令,学生根据班主任IDE 命令,完成各项活动。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使得学生每天都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活动,同时,对于那些思维发散的学生来说,受到班主任管理的约束,难以合理安排时间,严重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甚至在一些学生当中,已经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任何事情的进行,均需要他人帮助,从而对生活与学习产生严重干扰,最终走向歧途[1]。而“弱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后,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针对具体情况,独自对班级进行管理,而班主任只是观察学生的班级管理,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指正,通过学生的参与,掌握管理方面的技巧,从而更好对学习进行规划,使其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之后,学生必然会梳理出更强的自我管理意识。
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向其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自理能力,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自理能力,可以为其未来学习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使得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只是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很少注重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只是将一些较为简单的管理工作交由学生完成,而大多数工作依然由自己完成,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自理能力,成为了一个个“巨婴”[2]。而“弱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后,班主任从各项工作当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的工作交给学生完成,学生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独立完成各种事物,从而具有良好的自理自立能力。
对于大学来说,通常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后,步入到社会当中进行工作。在社会当中,人员众多,人们需要通过与各种类型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而达到生存的目的。而大学班级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生不仅在其中进行生活,同时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种,交流与沟通在人类生活愉快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事情的进行,均需要展开一定的交流。但在以往阶段中,班主任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发布命令的方式,对整个班级进行管理,使得任务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完成这些任务时,只注重效率,完成班主任交给自己的任务,而忽略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不仅影响各项工作的质量,而且还严重干扰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3]。而“弱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后,将各项工作交由学生独自完成,任务不再是学生的压力,而是一种责任,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会加强与他人的交流,长此以往之后,必然会培养出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
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会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其更好地进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然而通过大量实践表明,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即便会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但也很难达到社会的要求[4]。以往阶段,在整个班级内,班主任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次要地位,学生所有活动的开展,均由班主任进行安排,导致一个个活动被分割成独立的个体,由不同的同学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很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而“弱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后,则可有效改善这一现象。由于学生对班级进行管理时,将会转变学生在班级内所扮演的角色,成为班级的主人,将班级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班级建设的好坏,与自身荣誉具有直接关系,在这一共同目标的引导下,使学生共同对班级进行管理,并加强班级的维护力度,进而提升学生的集体感。
为了“弱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使学生形成更加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应转变以往落后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标准化,即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表明良好的学生,给予其一定的奖励,而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则适当的进行惩罚,通过奖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约束与引导,激发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二是精细化。班主任将班级管理交给学生时,应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监督,并及时发现学生管理时存在的问题,避免学生养成马虎等不良的习惯,为更好地对自我进行管理奠定良好基础[5]。三是民主化。尊重每一名学生,关注其个性化发展,准确掌握所有学生的特点与优秀,并针对这些优势,适当安排到相应的班级管理岗位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放置到与班主任相对平等的位置上,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任。此外,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时,与学生进行商讨,通过学生集体的投票决策,确定出最终的管理方案。
在每一个班级当中,均会构建出相应的班干部团队,其相对于班主任来说,班干部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不论是情感方面,还是在管理方面,班干部均优于班主任。所以,为了“弱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应转变以往的观念,加强对班干部的认知,并针对班集体的具体情况,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班干部团队。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班干部的选择。班干部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直接关系到管理的具体情况,因而不能随意选择,不可由班主任直接派遣,而是要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利用投票选举的方式,确定各个班干部岗位成员。这样由班级所有同学进行选举,由于班级同学接触时间较长,了解程度更高,会为了班级更好地发展,选择出那些责任心较强的学生[6]。二是培训。班主任应根据班干部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一定的培养,逐渐提升其各方面能力,不仅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力度,而且,还可以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通过榜样力量的引导,激励其他同学的成长。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教育领域当中,班主任依然占据较高的地位,是班级中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其在班级内具有较高的威严,发布出指令之后,所有学生均应按照其指令完成各项工作,使得一些学生谈及到班主任时,经常会出现恐惧感。所以,“弱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时,应转变班主任的职能角色,由以往的管理者,变为了班级的服务者;由以往的决策者,变为了学生的协助者,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7]。通过这样一种转变,可以降低学生对班主任的恐惧感,构建出良好的班级环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能够有效展示自我。而在班主任方面,也能真正与学生融为一体,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帮助,而且为给予学生更大的管理空间,最大程度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适当“弱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理自立能力,而且还会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并形成团队合作观念,为学生更好地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而想要真正达到“弱化”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目的,则应转变现有管理模式,打造优秀的班干部团队,以及转变班主任职能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