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辉,潘欣,郝佳馨,左正兴通讯作者)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
党的十九大着眼于新时代,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我们党历来重视高校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建的关键领域,学生党支部也应该把提升组织力摆到重要的位置。
一般认为,组织力是“组织在设计和运行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合力[1]。”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根据其在支部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将其定义为:高校学生党支部为完成新时代背景下其承担的职责任务,实现其作为战斗堡垒的工作目标与长远发展,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资源,把学生群体动员、组织、凝聚、整合起来的能力,一般包括组织执行力、组织凝聚力、组织文化力和组织创新力。执行力,体现在党支部组织建设、日常运行的各个方面,是党支部维持稳定、延续和发展的能力。它是构成党支部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党支部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凝聚力,是衡量党支部成员为实现党支部的长远发展而相互影响的程度。凝聚力越强,支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大,关系越融洽,支部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也越容易实现。凝聚力还能够使支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心理契约,能不断提高支部的活力。文化力,是党支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三者相互作用,构成支部文化的核心力量。创新力,是党支部快速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党支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创新力是党支部保持先进性和成长活力所必需的,也是党支部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理工科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遵循专业、班级建制,这也是多数高校学生党支部所遵循的,但也衍生出许多问题。比如:按专业建制,会出现各支部党员人数不均衡的情况,人数较少的专业,党支部人数一般也较少,容易造成支部间建设、发展力量不均衡的问题。按班级建制,学生党支部对指导、帮助团支部、班委会、学生社团的职能发挥不明显、不突出,执行力受到制约,在党建带团建、组织群众、凝聚群众、依靠群众、发展群众力量方面行动不到位,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有些学生党支部甚至用团学活动替代党支部活动,限制了党组织应有的政治执行力。
目前多数理工科高校学生党支部采用横向班级建制,没有考虑到当下高校书院制建设及大类招生的发展现状,班级的概念将日益淡化;加上研究生班级的学生都是同一年级不同实验室的同学,由于理工科高校独特的学科专业背景,教学单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因为科研的需要,实验室往往成了学生知识与情感倾注得最多的场所。所以,以班级建制建设党支部,出现了支部成员凝聚力和情感合力不强的情况。另外,近几年来,学生党员出国交换学习的情况日益增多,有些学生党支部忽略了这部分学生党员也要求进步,也需要参与组织生活的情况,没有把这部分学生团结围绕在党组织周围,造成党支部情感合力涣散,凝聚力不强。
据调查得知,当前理工科高校学生党支部普遍缺乏支部文化建设意识,多数学生党支部的文化建设活动仅仅局限于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三会一课”,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只有在集中化的党课培训和平时的“思政课程”中才能了解到关于党的文化知识和重要的政治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党支部少有形成品牌化、传承性的文化实践活动,党支部也没有认识到应该针对理工科独特的专业背景开展有助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的科学文化创新活动。因此,学生党支部难以充分发挥支部的先进文化力,难以促进支部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文化力不成系统。
作为我国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近年来,理工科高校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在我国科技创新格局中的位置越来越凸显。作为理工科高校先进的学生基层组织,学生党支部更应该走在前列,为国家和学校的党建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党支部的创新意识不够,导致支部的日常建设尤其是学习教育方面只是被动的局限于传达上级会议、文件精神,局限于读书看报、观看影片、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在组织实践教育活动方面也是多以自上而下的通知形式体现,没有充分调动支部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没有根据理工科独特的专业背景开展科技创新研讨和技术革新活动,长此以往,导致党支部的创新力日益弱化。
当前,大多数理工科高校重视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建设,针对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培养、监督考核、“三会一课”等具体工作制定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及措施,然而,对于学生党支部如何开展系统的、贯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文化实践活动所做的探索较有限,提供的有效方案也相对泛化,适用性不强。对于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数高校能及时予以关注,然而,能及时提供的有效解决方案却很少,这就导致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建设出现没有规律可循,没有样本可借鉴,没有方法论指导的局面。
当前,在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过程中,党支部的存在感普遍较弱,学生党建带不动团建,党支部很难体现出自身的政治地位。经调查得知,学生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往往局限于上级布置的政治理论学习、“三会一课”及组织生活会,没有将广大团员青年和群众学生纳入进来,也没有针对大学生平时关注的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学习方法、创新创业、考研升学等实际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文化建设活动。学生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完全根据上级组织的安排和指挥,组织内部的内生动力不足,组织力建设意识不强,这就导致学生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照搬照抄,只追求单纯机械性地完成上级组织安排的任务。
高校学生党员中存在入党后自我松懈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入党前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在团支部、班集体、社团组织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只要按时参加党支部会议,完成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心得写作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行为示范和思想示范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党支部的一员,应该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关注所在党支部的组织力建设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支部的建制合理,党支部的各项工作运行起来也会比较顺畅,组织执行力也会得到很好地提升。在学生党支部组织执行力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笔者所在学院力推的“党建带动科研,师生联合促党建——纵向建立党支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党支部建制,是基于理工科高校、理工科院系独特的科研专业背景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横向党支部建制的支部成员内部沟通不畅、活动时间难以协调、各项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纵向建立党支部,同一学业研究方向的学生党员都隶属于一个党支部,甚至多名学生党员同为一名科研导师,也能带动所在党支部内部的科研工作交流与合作。其次,学院落实党团班“三位一体”的协同工作机制,由学生党员担任团支部、班级的主要职务,党建带团建,党建带班建,提升组织执行力。与此同时,学院将进一步探索提升组织执行力建设的新模式——在人数较多的党支部设立党小组,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工作实效,确保学生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稳健开展。
党支部的文化实践与创新能为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能让一个党组织永葆生命活力。在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力的实践与探索中,笔者所在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领引,认真做到“三会一课”制度化,“两学一做”常态化,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鼓励党支部自发建立年度学习计划,努力创建学生党支部的思政文化常态体系。其次,在学生党支部设立理论导师,理论导师通常由多数学生党员的科研导师担任,要求理论导师结合所在党支部的科研内容、定期组会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创新活动。例如,有的党支部就在理论导师及党支书的带领下,结合每周组会,开展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学习沙龙。党员们也表示,有理论导师参与下的学习活动,效果和质量明显提高。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党支部创建支部品牌活动,建立文化传承档案。结合红色“1+1”支部共建等活动,对学生党支部创建支部品牌活动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对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开展“唱京剧·画脸谱、包饺子、包粽子等民俗文化活动”给予肯定及赞扬;对结合专业发展特色,与对口企业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给予支持与鼓励。
凝聚力的有无和大小决定了一个组织的生命力的有无和大小,甚至决定一个组织的生死存亡[2]。毫无疑问,凝聚力是一个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生党支部组织凝聚力的实践与探索中,笔者所在学院始终坚持以党支部的文化传承为纽带,增进支部成员的情感合力,提升组织凝聚力。正如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背后,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情感纽带。所以,学院鼓励党支部成员共同投入到支部文化建设中,增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积极情感体验,增进支部成员情感合力。同时,全面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理念,要求党支部的各项活动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为第一优先,切实解决党支部在组织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切实解决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重视党支部成员的情感建设[3]。除此之外,关注到出国交换的学生党员也要求进步的情况,通过线上实时学习、线上活动交流、线上支部建设共议等形式,把这部分党员紧紧地围绕在党组织周围。
创新是党组织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党支部组织创新力的实践与探索中,笔者所在学院着重于创新意识培养,重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4]。例如:鼓励各个学生党支部突破“三会一课”的固有形式,走出实验室,走出教室,利用时事论坛、素质拓展、深入红色教育基地、走进革命老区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性举办符合自身特点的活动。同时,在学生车队设立临时党支部,将支部建在科技创新团队上,将支部建设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党员的科技创新动力,促进理工科院校的科技成果产出,提升组织创新力[5]。
理工科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将进一步巩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成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实现高校基层党建的育人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