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珍,梁丹
(玉林师范学院教务处,广西 玉林)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类前行的灯塔。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自此,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一直以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都会受到关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每年都会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各种思想、各种观念汇集交融,相互碰撞。大学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斗的主要对象,因此,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探究,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成为新时代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是德育的核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种意识、观念、价值观等相互交织,高等学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正极力地向全球推广自身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向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所谓的文化思想渗透,大力宣扬西方国家的意识观念、资本主义观念,这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思想价值观的冲击,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正渗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受来自全球各地的老师、同学们的影响,盲目追求高消费、相互攀比,追求物质远远胜过追求精神文化食粮,无心学习求问,逐渐淡忘了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正在快速发展,为高校信息的传播、大学生信息交流开辟了新渠道。以手机为代表,手机QQ、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的主要场所。甚至一段时间内,校园网贷充斥着中国的大学校园,频频有大学生陷入网贷的深渊。如何从校园网贷的深渊中将大学生拯救出来,防微杜渐,避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网贷的深渊,这是值得高校认真思考的问题。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具有自主性、隐蔽性等特点,一些负能量的思想通过网络传播,挑战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权威性,降低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进行全覆盖,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深深地刻上了网络的烙印。网络给各种有害思想的传播带来了可乘之机,大学生盲目跟风、攀比消费、游戏成瘾等,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都受到了侵蚀,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主要是大班教学,一个教学班一般安排有120 人以上。在偌大的教室里,教师一个人要监管120 名学生高效率地听课,显然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陈旧落后,一本教案教到老,甚至是常规的“满堂灌”,缺少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思政课没有创新点,导致在课堂上频现“低头族”,迟到、旷课、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常有,种种原因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效率并不高,导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还不容乐观。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的重视还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在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对新生进行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时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心理健康是思想意识的一道重要防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思想意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对事物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准确,最终的结果就是会做出一些错误或过激的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5 月2 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认同教育提供了保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发挥着思想理论引导、核心价值培育、精神品格铸就和人文素质滋养的重要作用。
同时,要加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学校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课程教学。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积极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进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礼记·文王世子》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高校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导者,要始终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随着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人魅力,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新时代的特质,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赋予思政课更多的新鲜活力,构建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有意识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历史责任感,课内外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涯,高校要始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辅导这一块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并切实贯彻执行到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出现偏差,很多时候是心理出现了问题。高校要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心理健康辅导设施,配备班级心理辅导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疏导,通过心理辅导师疏导、治疗,大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宣传领导小组,并在校园中开辟专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报道。在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中,要注意发现典型、培养典型以及培养树立典型思想。对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要加强报道,分时期、分阶段组织大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并要求学生提交个人学习体会,一次作为大学生学习考勤的一个重要指标。鼓励大学生积极树立典型思想,对大学生树立的典型,学校要进行表彰与奖励,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学典型、人人立典型”的良好思想政治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已经势不可挡。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这个主要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开发手机软件功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APP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建设一些具有思想性、时代性、教育性等特点的红色专题网站,开设一些有关于红色经典、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并设置一定的修读学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还要加强对高校网络的监管,警惕黄、赌、毒等有害思想通过网络传播对大学生造成的侵害,提高警惕,将危害大学生主流意识的不良思想扼杀在摇篮里。
总而言之,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应当实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主导观念、主体精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以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教书育人的总战略,以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规范治学理教的全过程,以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影响大学生的言与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并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