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姗姗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以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而且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面向全社会,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在双创教育中,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能力变为生产力,引导学生将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付诸于实践行动。[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中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的一门终身学习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重要的内容与特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日益重要的内容与特色。
2018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在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教育,两者紧密关联,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为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与使命,不仅是通过简单的几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能做好的,需要与教学、日常管理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应贯穿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中。接受了良好思政教育的大学生大部分拥有较强的法制意识与观念,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会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遵纪守法,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服务的品质。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结果的检验与验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踏实肯干、诚实守信、乐于服务的大学生,都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将自己的小事业创造成一定的知名企业品牌。[2]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不论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与现实选择,还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政教育都应该主动顺应创新创业这一时代主题。
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机融合,必定提升双创与思政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正向引导大学生克服消极择业的情绪,消除他们迷茫就业的思想,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主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提升勇于创新创业的勇气与斗志,从而树立正确且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群体呈现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利益意识突出等特点,他们渴望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实践,了解社会所需,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推进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使当代大学生内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基本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两者工作的实效性,还创新了工作方式,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要求,提升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实效性。同时,还能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验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是我国学生的必修功课,开设时间长,教育教学结构比较完善。它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克服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薄弱,许多大学生没有创新的观念,更缺乏创新的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中,或在走向社会后,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需要解决各种困难,同时要经受得住各种诱惑,甚至要面临艰难的抉择,这时就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与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知识的指导。当前我国高校中,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结合,虽有一定的进步,但总的说来,还不充分,二者有各自的内容与侧重点,教学内容上结合度较低。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的宣传与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建设,创新创业能力难以提升。主要表现为:
1. 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对于双创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的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够,反而更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建设良好的双创氛围。
2. 高校对创新创业的形式比较单一。高校在双创工作中,没有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点,传统的教育思想左右了大学生的创业观点,没有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使很多学生对双创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实际成效不佳,甚至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3.双创能力培养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并不十分完善,因为每所高校的条件不尽相同,资助政策也千差万别,很多高校对学生取得的成果没有进行相应的表彰和经验总结,使学生无法在一个比较健全的双创环境中产生延续和拓展性。[3]
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并推出各项政策措施,同时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部分,表明国家在新的发展时期更加重视双创工作。高校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开设相关科程,并成立各种机构、社团等组织。很多从事学生管理、职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纷纷转行到双创工作上,充实了教学队伍。但他们都是半路出家,自己本身在这方面的积累都不够,能完成双创课程就很吃力,更别谈在双创教育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4]同时,很多高校仅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或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仍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仅局限于创业技巧传授、政策介绍等低水平的共性双创教育。总而言之,这些问题是学校、教师、学生不重视双创教育所导致的。
高校的双创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目标之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创新教育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协作,优化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必将大大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与作用。
因此,必须进一步将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要培养大学生自主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确定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指导中的主体地位,将其身份变被动为主动,多元化开展思政教育指导,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创新创业思维,找准个人定位。
“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词,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自2015 年举办以来,已吸引来自2000 多所高校的至少230 多万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以其灵活的创新型思维,为“双创”热潮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打造了一堂全国最大的有温度的高校思政课。
无论是双创教师还是德育教师,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与指导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发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组织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营造潜心治学、诚信为学、以德立学的环境,切实形成合力育人,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高校需引导他们开展创新创业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加强相关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修和锻炼,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形成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要不断加强思政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在观念上与时俱进,思想上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此外,通过在校外聘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成功企业家、校友和专家学者来校,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专兼结合的混合型师资队伍能够帮助高校双创与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完善,更好的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契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
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不是某一时期,某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而是大学时期全程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阶段,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需逐步推进学生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全程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同时,不管是双创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是一个长久的、连续的、多层面的系统性工作,并不只是学校一家之事,也不是大学这几年的事。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一个长期培养与积累的过程,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创业团队、政策学习、资金支持等各方面条件的准备。高校需要在大学生入学第一年的时候就及时的做好他们的人生职业的规划,引导大学生明确将来的职业方向,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理念。大二、大三可以在学院、学校甚至市、省、国家竞赛中提升自我,鼓励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自愿组成团队,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四的学长则需要全面总结自我,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可以对师弟师妹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经验交流分享,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信心。[5]社会、高校、家庭等多种因素之间需要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形成外部合力。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意识、顽强拼搏的品质,形成内部合力。内部、外部共同发力,合力育人,方能促进学生在双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协同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在中的分量与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文化素养与双创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