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华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问题愈加突出。本文从优化课程设置、整合现有资源、第二课堂教育和学生内化觉悟四个方面探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路径,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成长成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培养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质,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塑造着国人的气质和品质。当前素质教育发展逐步深入,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亟待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熏陶、浸润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承担着弘扬优秀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应当努力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1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存在问题
1.1人文知识欠缺,文化底蕴不深
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上以专业课为主,通识课为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轻视人文内在精神培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即使有学生有了解人文知识的需求,但也因为学校很少安排相关课程,学校内缺乏学习氛围,学生自身人文知识的获取渠道较少而放弃。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不感兴趣,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即使有所涉猎也是片面的学习,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很多同学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文字写作能力上都有很大欠缺。甚至有些同学把人文知识同于死记硬背,不进行深入了解。
1.2功利性、实用主义倾向明显
在当前的快餐文化影响下,人们忙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忽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社会化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每天手机、电脑的不间断信息轰炸,学生没有时间去静心读一篇文章、看一本书。每一个人都很浮躁,生活上往往乐于追求物质的享受、新奇的体验,难以沉下心来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品位人文底蕴。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很多同学选择自己目前的专业并不是因为自己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是家长认为这个专业可能更加好求职、就业,实用性更强,相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循序渐进,这种“高瞻远瞩”、“一步到位”的做法似乎更加有效,也更加现实。但是这严重忽视了学生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造成学生价值观偏离,个人取向功利。
1.3理想信念淡化、思想精神匮乏
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一些学生思想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缺乏“一箪食一豆羹”的怡然自得;学习上浅尝辄止,缺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工作中避重就轻,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奉献精神。部分同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理解和文化认同,吃的是披萨汉堡,用的是苹果三星,穿的是奢侈潮牌,听的是欧美流行,过的是圣诞万圣,信的是基督耶稣,感觉这样就会高人一等,逐渐变得自我,个人主义倾向明显。政治上迷茫,入党动机功利性明显,有些只是想为自己谋求发展的资本。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应有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没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磊落与澄明,也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和奉献,更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与坚贞。生活在温室里的大学生,目光短视、精神世界空虚,心浮气躁,即使学校举办一些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的活动也收效不高,参与度不强。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路径
2.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设置
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教育功能。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根据大学生教学计划和安排,合理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适当增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
2.2合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项目
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各学科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可结合课程特点,通过课堂提炼提升,注重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例如可以将古人修德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结合,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通过战略、战术讲解,来表现其中蕴含的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等等。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是生硬的、呆板的,而应该是生动的、鲜活的,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束之高阁的,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的。要利用好图书馆的纸质、电子资源,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教育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更有趣味性和感染力。
2.3注重参与体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
一是发挥党团活动的思想引领功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党支部党团工作的结合力度,通过与党、团支部成员进行一对一、一对多谈心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党员、团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与现有水平;通过开展“品经典、诵经典”、“经典咏流传”等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党、团支部进行专题宣讲,以年级会、班会等契机,在励志、诚信等教育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二是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是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良好途径。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革命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新时代·实践行”为契机,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剪窗花、写书法、画脸谱、颂经典,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疫情期间,很多大学生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当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展现自己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三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强大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通过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栏,加强校园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根据传统节日特点开展拜年、祭祖、猜灯谜、登高等活动;在不同的历史纪念日开展祭奠英烈、进行“一二九”爱国主题活动展演等;在日常活动中开展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讲课比赛、钢笔字大赛等活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4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人文素质的提升不在于能力的提升,而是精神的觉悟,在于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如果没有内省、内化的过程,背多少唐诗也不会有诗人气质,看多少名著也不会有文学气韵。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心灵感悟和体验,要帮助大学生从内心认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被动的教育引导到主动学习。让学生愿意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主动熟悉、求索,去广泛涉猎,从人文社科、历史哲学中去發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感兴趣到喜欢,从欣赏到热爱,从热爱到真正想去研究,进而实现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完成人文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妍,叶蓉.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031(002):20-21.
[2]吴巧玲.儒家人文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