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脉。而作为教育根基、传承中国文化的语文学科,为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习视野的目的,语文教师也同样肩负着创新教育的责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推行创新教育,促进语文课堂的活泼生动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课堂只附着于书本的形式在教育中已经有明显的落后之趋。语文教育讲求“以人为本”,但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使得创新教育难以在语文课堂上贯彻落实。语文教育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止局限于书本知识,在语文教育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力,促进课堂的创新与乐趣。
二、 注重知识的点、线、面,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知识是一个庞杂的体系,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新的知识理念也在日积月累,逐渐壮大。单凭老师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很难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法,以点到线,以线到面,使学生脑中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会发散思维,主动学习。
(一) “点”
语文知识从字词诗赋到文学小说,其历史维度和地域囊括纵横世界,想要完全掌握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发散思维,由一个点辐射到知识的一个面,使得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收获更多。比如我们在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与杜甫并称为历史上三大爱国诗人的陆游和辛弃疾,让学生们颂诗歌,了解当时作者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学生由杜甫这一个点,对古诗的知识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 “线”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跨领域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忽略领域界限,将众多学科与语文融合起来,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使得学生的知识更为丰富。例如在学习文章《一棵小桃树》的时候,文章以小桃树的生命历程来映射作者对未来的期许,教师还可以为同学们讲解生物方面的知识,让同学们了解桃树的种植过程,更有助于体会作者的心路和情感。这些知识的结合不但对语文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还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得各个学科连成一条线,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 “面”
当然,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实际当中,要学以致用,回归生活。例如我们在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篇文章时,可以鼓励学生将“格物致知”运用到生活中去,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我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便是为了使生活得到更多的便利,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而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知识与知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唯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才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信心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三、 注重学习思维能力,拓展想象力的空间
语文的学习在于听、说、读、写,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训也更是离不开基础技能的提升。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熏陶和学生的感悟是一体化的,只要用对方法,并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最终学生一定大有收获。例如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中,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除了诗歌本身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反问:唐朝由盛转衰的命运是否也意味着诗圣杜甫的命运也开始发生转变?不但要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也要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的思考不会局限于课本本身,唯有拓展想象的空间,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当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保证学生创新的正确性,辩证地看待问题,杜绝思观点的绝对化,才能使他们不会产生“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偏颇性。
四、 注重课外实践,丰富创新舞台
通常,教育的环境主要在于课本和课堂,教学环境的封闭使得学生很难接触到现实社会。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这就加大了学以致用的难度。例如我们学习诗歌《回延安》,学生只能从书本中把握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感情,却不能亲身感受这座革命圣地带来的洗礼,教师能否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为当地的革命烈士扫墓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革命情怀;书本上的英雄事迹我们难以回望历史去感知,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私下走访现实社会中见义勇为的英雄,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这些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还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课堂与社会的无缝连接。
五、 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至今,使得许多语文教师惯用从前的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当下社会的发展对学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也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及时改进自己的就教学方式,树立不断学习的目标,将新的理念融入语文课堂当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为创新形教育打好基础。
六、 结束语
语文学习在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门联结其他学科的工具,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世界观构成的桥梁。因此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性迫在眉睫,唯有构建学生完备的知识体系,传授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接受与时俱进的知识,才能使得创新精神在初中学生身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薛白.略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81.
[2]陆红梅.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33):36.
作者简介:
唐茂春,湖南省永州市,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