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整个高中阶段学习压力紧张,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很难进一步提升,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显得特别困难,整个课堂比较低沉,单调乏味,学生被填鸭式灌输英语知识,从而导致学生丧失英语学习兴趣。本文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为目的,提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首先分析课堂互动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接着分析制约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性提出具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高中英语;课堂;运用
一、 课堂互动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一) 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改善和完善,并逐渐与世界教育接轨,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教学方式和西方文化。其中英语是世界上运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英语在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现代教育而言,英语教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课堂互动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互动的作用,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紧密练习,同时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力。英语属于一门语言类学科,在教学模式上大不相同,高中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语言交流。运用课堂互动模式,不仅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需求,还能客观性培养语言人才。
(二) 实用性较高
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各个学科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不仅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基本需要,并对英语语言进行针对性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课堂互动教学模式逐渐注重学生語言与写作之间的结合,更加注重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大化实现课堂效益。
二、 制约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
(一)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从目前教学状况来看,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自主选择权,教师强制性把英语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记住教师所讲的知识。另外受到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威严,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在课堂上教师基本上占据所有时间,基本上不会学生主动进行沟通,又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导致整个课堂氛围比较低沉,英语教学失去了语言的作用。
(二) 教学方式不合理
制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较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成为高中英语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不由自主地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还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第二,大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教学比较简单,就是语法规则和单词的记忆,却没有认识到英语教学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并阻碍了高中英语教学的进步,丧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 改变思想观念,加强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树立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加强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打造高质量高效课堂教学,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根据教学大纲,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设计出有效的课型,教师要在备课中全面贯彻互动教学模式,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练习,设计教学顺序,让全班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二,创设英语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创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另外成立小学合作学习,设定小组交流模式,并巧妙设计环境,根据学习任务对学生小组进行合理分配,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四、 结语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使用互动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英语沟通,实现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口语交际能力,帮助英语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玉平.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44):139.
[2]王秀新.试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J].速读(上旬),2018(7):93.
[3]潘齐广.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7):285.
[4]秦丽喜.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外交流,2018(9):280.
作者简介:
胡翠华,四川省绵阳市,四川省三台县芦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