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静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是指未成熟大脑受产前、产时、产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的大脑发育不全、非进行性损伤的临床综合征,患儿以运动、姿势紊乱为主要表现,严重时会引起患儿终身残疾。功能训练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的常用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病情,但疗效仍待提升[1]。患儿年龄小,训练配合度不佳,对护理需求较高。为明确康复护理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预后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6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0 例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40 例,男23 例,女117 例;年龄6 个月~3 岁,平均1.6 岁。康复组40 例,男22 例,女18 例;年龄6 个月~3 岁,平均1.7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脑电图、CT 检查等确诊;符合《神经康复学》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相关诊断标准[2];年龄≤3 岁;一般资料完整;患儿家长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头颅疾病;其他系统及组织严重病变;进行性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症;中途退出研究;视听障碍;训练配合度较差。
1.3 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功能训练护理。(1)抱姿指导:患儿卧或坐在床上,将双腿分开,指导家长两手分别托住患儿臀部、肩背部,将患儿竖立抱起,使患儿双腿分开并分别放置在家长髋部两侧或前后侧,牵张下肢内收肌痉挛。也可指导家长背向怀抱患儿,使患儿四肢及脊柱伸展,家长一侧上肢从患儿腋下伸出,并握住患儿上臂,另一手从双腿间伸出扶住骨盆。(2)坐姿指导:患儿双腿伸直,自然分开,脊柱略向前屈曲,并在患儿身体前方向和高度摆放玩具,引导患儿拿取玩具;对具备独坐能力患儿,可指导患儿在小板凳上坐直,双膝屈曲,脚着地。(3)卧姿指导:患儿采取侧卧位,并在双上肢和下肢之间放置软枕,使上下肢伸展,下肢分开。康复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在患儿功能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儿的心理安抚和鼓励,积极关爱、关怀患儿,耐心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护理过程中面带微笑,多与患儿游戏互动,增加与患儿的肢体接触,提升患儿信任;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疾病相关知识、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介绍预后良好相关病例,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患儿治疗期间引导家长鼓励患儿,在患儿表现良好时给予患儿物质奖励,引导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饮食护理:指导家长为患儿准备宽大、柔软棉质衣物,减少衣服对患儿皮肤的刺激,并降低穿脱衣难度。患儿穿衣时让患儿采取俯卧位,将双腿分开,膝部屈曲,握住患儿患侧肘关节,慢慢将手臂拉直,并在手臂上套上衣服,再进行健侧穿衣;穿裤子时让患儿双腿屈曲,脚尖向外展,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保持动作轻柔,减轻对肢体的损伤。(3)生活护理:指导家长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食物,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摄取,可食用新鲜蔬菜瓜果、奶制品、鸡蛋等,对年龄较小患儿母乳喂养,并添加辅食;患儿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避免呛咳;患儿出现消极进食时家长需耐心引导,避免对患儿训斥、一味迁就。两组均干预6 个月。
1.4 观察指标 干预6 个月,分析患儿康复效果。治愈:患儿肌张力恢复正常,肢体功能恢复;有效:患儿肌张力改善1 级及以上;无效:肌张力无改善或加重[3]。总有效=治愈+有效。分析患儿关节活动度状况。分析患儿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在干预前及干预6 个月后采用粗大功能评定量表GMFM 评价患儿运动功能,量表共88 项,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4]。采用美国Bayley 婴幼儿发展评估量表评价患儿发育状况,总分160 分,>70 分为正常,评分越高发育越好[5]。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康复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康复组干预6 个月后腕伸角、足背屈角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P<0.05。
组别 n 干预前腕伸角干预6 个月后 干预前足背屈干角预6 个月后常规组4082.3±11.3125.2±13.5*50.6±5.372.6±5.8*康复组4082.1±11.6148.2±14.7*50.5±5.788.7±6.1*t 0.0787.2880.08112.097 P 0.938<0.0010.935<0.001
2.3 两组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比较 康复组干预6个月后GMFM、Bayley 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比较(分,
表3 两组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P<0.05。
组别 n 干预前 GM F干M预6 个月后 干预前 Ba yle干y预6 个月后常规组4038.2±5.650.2±11.5*58.3±4.585.5±4.5*康复组4038.3±5.264.2±12.4*58.4±4.2116.5±5.6*t 0.0835.2360.10327.291 P 0.934<0.0010.918<0.001
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以姿势障碍、运动功能障碍为主,部分患儿可出现言语障碍、视听功能障碍、牙齿发育障碍、智力障碍等,患儿也可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积极改善患儿功能障碍状况,促进患儿恢复正常生活及学习,改善患儿预后是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治疗的重点。
目前临床多通过功能训练来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研究认为小儿年龄越小,脑发育越不成熟,可塑性越强。对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可有效刺激患儿神经系统发育,从而改善患儿神经功能,改善多功能障碍症状。偏瘫患儿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常表现为肌腱挛缩、变形、缩短,运动功能障碍,采用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患侧肌肉和关节状况,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关节功能恢复[6]。但患儿年龄小,自护能力及认知较差,在功能训练过程中配合度较差,极易出现负面情绪,影响功能训练的效果,且训练之间不良行为也会影响训练效果。
本研究针对患儿特点,对康复组实施了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患儿康复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且康复组干预6个月后腕伸角、足背屈角大于常规组,GMFM、Bayley 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康复组康复效果及预后更好,分析原因是康复组在康复护理干预过程中加强了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可改善患儿训练配合度,可有效保证康复训练效果,且在心理护理中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可进一步促进家长对患儿的心理安抚工作和训练辅助,进一步保证康复训练效果[7~8]。患儿生活中不良穿脱衣行为将直接影响患儿肢体动作,进行针对性生活护理可保证患儿穿脱衣行为的安全性,减轻对肢体的损伤。进行饮食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态,为患儿机体功能恢复提供物质基础。综上所述,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可改善康复效果,改善患儿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