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丽
(河南省长葛市中医院护理部 长葛461500)
妊 娠 期 高 血 压 (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均为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产妇高血压状态可明显改变机体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血管弹性,加上孕期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会进一步增加静脉血凝结和瘀滞风险,继而引发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等,严重可发生肺栓塞,危及产妇生命安全[1~2],早期给予干预对产妇及新生儿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观察了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4 月~2018 年4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对照组初产妇27例,经产妇18 例;年龄27~39 岁,平均年龄(30.75±5.41)岁;孕周31~38 周,平均孕周(36.57±1.43)周。观察组初产妇24 例,经产21 例;年龄29~40 岁,平均年龄(31.04±5.20)岁;孕周31~38 周,平均孕周(36.41±1.34)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3],因产科因素拟行剖宫产手术者;既往无下肢深静脉病变及血栓史者;入院时下肢静脉正常者;四肢活动正常者;理解能力正常,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先兆子痫或子痫者;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给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指导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日常饮食宜均衡搭配,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胃肠蠕动,避免便秘发生;护理操作尽量安排集中,且需做到快、轻、准,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情绪,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保持心情舒畅;密切监护患者的血压、胎心,血压不稳定的孕妇孕早期饮食应适当控制盐分的摄入量,监护血压、产后出血、头痛、眼花等精神系统症状,给予翻身等基本术后护理,同时观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包括,(1)主动运动:指导患者进行臀大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收放运动,膝关节屈伸运动(屈伸角度≤30°),踝关节主动性转动、跖屈及背屈运动,双脚趾关节散开运动、主动性跖屈及背屈运动,每个动作均至少进行10 次,活动时动作宜缓慢,避免用力过猛、过快,每日早、中、晚各进行1 次。(2)被动运动: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两腿伸直,护士抬高患者双腿10 cm,停留5 s 左右,随后轻轻放下,反复4 次,随后进行踝关节被动性转动、跖屈、背伸,自腓肠肌开始按摩下肢肌肉(自远及近)5 min 左右,被动屈伸膝关节,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不适,需立刻停止并报告医生进行对症处理,1 次/d。(3)分娩后指导患者尽早进行活动干预,意识清醒、配合度高者可进行主动性的趾关节、踝关节活动,意识尚未完全清醒或畏惧疼痛者,可进行被动性运动,同时指导尽量早期下床活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栓发生率。通过彩超观察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峰值流速。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理论频数<5 时,使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分娩后3、5 d,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峰值流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组别 n 平均血流分速娩度后 3峰d值流速 平均血流分速娩度后 5峰d值流速观察组4539.64±6.3241.76±6.5535.54±5.8237.42±5.73对照组4529.12±5.9732.93±6.3427.02±5.5129.37±5.47 t 11.1319.0439.8209.424 P<0.05<0.05<0.05<0.05
2.2 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 住院期间,观察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出现4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经Fisher 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C 蛋白、S 蛋白、抗血栓素Ⅲ活性及物理性血管损伤、血液瘀滞等有关[4]。妊娠期机体内分泌系统可发生明显的改变,尤其是妊娠13 周后,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可明显升高,而高血压状态主要的病变基础为小动脉痉挛,进而使血管腔狭窄,炎性介质和细胞毒性物质增加,诱发血小板聚集,加大血流阻力,损伤血管壁,且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可明显增加,加重血液的高凝状态。加上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孕妇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可使血流速度和静脉回流明显减慢,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据相关文献报道[5~6],妊娠期高血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容易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且进行剖宫产分娩的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经阴道进行分娩产妇的6~9 倍,再次妊娠后可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通过主动性、被动性的关节和肌肉运动,可增强下肢肌肉泵功能,促进瘀滞的血液回心,降低静脉内压力,解除血管压迫,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修复受损的血管壁,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和血小板聚集,进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产妇及新生儿预后[7]。若患者已出现血栓,需给予制动,避免栓子脱落引发不良事件。本研究结果显示,分娩后3、5 d,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峰值流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出现4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经Fisher 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