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河南省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医院呼吸内一科 义马472300)
气管切开为抢救重症患者的重要急救措施,可解除患者呼吸道梗阻症状,改善缺氧状态,抢救患者生命。气管切开后破坏了人工气道的完整性,对吸入空气加湿、加温及过滤的生理功能丧失,长时间吸入干燥气体,容易使下呼吸道过度失水、支气管黏膜出血及分泌物黏稠,排痰不畅,痰痂形成,会增加肺部感染、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1~3]。做好气道管理,进行有效的气道湿化,对减轻患者气道反应,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引流充分,维持有效的血氧饱和度,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湿化方式在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5 月~2018 年5 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72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各36 例。A 组男31 例,女5 例;年龄42~79 岁,平均年龄(63.15±8.41)岁;危重症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为14~17 分,平均APACHE Ⅱ评分(15.89±1.67)分。B组男30 例,女6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63.44±8.30)岁;APACHE Ⅱ评分为14~17 分,平均APACHE Ⅱ评分(16.02±1.55)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APACHE Ⅱ评分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存在明显的气管切开的指征者;不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入组前存在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口腔感染者;气管切开后当天出血量超过5 ml/h 者;伴有脑肿瘤、免疫系统等疾病者;住院时间不足3 d 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处理 遵医嘱给予两组患者祛痰、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口腔护理、翻身拍背、定时或按需吸痰等常规处理。
1.3.2 A 组 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微量泵气道内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湿化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 与60 mg 盐酸氨溴索的混合液,使用50 ml 注射器抽吸气道湿化液,连接一次性延长管,延长管另一端紧贴放入气管套管内约5 cm,使湿化液沿气管套管壁缓慢滴入,使用微量注射泵以4~6 ml/min 持续泵入;若痰液过于黏稠,可适当加快泵入速度,注意避免速度过快,引起呛咳。
1.3.3 B 组 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间断气道湿化。湿化液浓度与对照组相同,湿化方法为间断给予5 ml 注射器抽吸湿化液,去掉针头,沿气管套管管壁缓慢注入。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气道湿化效果[包括气道内痰痂数、痰液黏稠度、痰量、吸痰5 min 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肺部感染率和气道黏膜出血率等指标。痰液黏稠度评估标准:痰液呈白色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上无痰液滞留,为Ⅰ度;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有少量痰液滞留,外观较Ⅰ度黏稠,但易被冲洗干净,为Ⅱ度;痰液呈黄色且伴血痂,玻璃接头内壁上有大量痰液滞留且不易被冲洗干净,为Ⅲ度。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ann-Whitney Test 进行痰液黏稠度比较。
2.1 两组气道湿化效果比较 A 组的痰液黏稠度、每日气道内痰痂数、痰量和吸痰后5 min 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道湿化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气道湿化效果比较
组别 n Ⅰ度痰 液黏Ⅱ稠度度 (例Ⅲ)度气数道(内例痰/d)痂(痰ml量/d) SpO(2%)A 组3619134120.04±2.3897.68±18.56 B 组36101412943.65±3.1490.21±17.95 u/t9.2515.05059.2943.472 P<0.05<0.05<0.05<0.05
2.2 两组肺部感染率和气道黏膜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A 组未出现气道黏膜出血,气道黏膜出血率为0.00%(0/36),低于B 组的8.33%(3/36),差异有统计 学 意 义,P <0.05;A 组 的 肺 部 感 染 发 生 率 为2.78%(1/36),低于B 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需进行气管切开的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病程进展快、高死亡率等特点,气管切开术为重要的急救措施之一,可为患者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迅速解除呼吸困难或梗阻,改善通气障碍,纠正缺氧,避免多脏器损伤[4~5]。相关研究显示[6],持续通气障碍可引起脑缺氧、脑水肿、酸中毒等,增加重症患者致残或致死率。气道切开后,呼吸道干燥,纤毛运动屏障功能下降,细菌或病原体可进入下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且吸入的气体绕开了鼻窦和上呼吸道,未经加湿由人工气道吸入,会使痰液水分丢失,痰液黏稠,不易排出,痰液堆积,形成痰栓或痰痂,堵塞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因此,气管切开后的气道湿化是重要环节,良好的气道湿化方式可促进气道内痰液较快排出,减少细菌繁殖和感染率,维护呼吸道通畅性。
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注湿化是通过微量泵恒速向气管内推入湿化液,同时根据患者痰液黏稠度调整湿化液进入速度,可及时补充呼吸道所需水分,且单位时间内进入气管内的液体量少,对气管的刺激少,可持续稀释痰液,利于湿化液进入小气道内,使气道接近生理湿化状态,且持续湿化可避免痰痂形成,增加纤毛运动功能,使其恢复滤过作用,阻止细菌和病原体进入下呼吸道,减少肺部感染率[7~8]。氨溴索为常见的祛痰药,可调节呼吸道黏液的分泌和代谢,减少酸性粘多糖的合成,增加中性粘多糖分泌,使呼吸道黏液正常化,进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9]。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的痰液黏稠度、每日气道内痰痂数、痰量和吸痰后5 min 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的气道黏膜出血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给予重症气管切开患者微量泵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可达到有效的气道湿化效果,降低痰液黏稠度,改善其呼吸状况,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