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2019-08-14 07:53张钊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7期
关键词:西酞普兰神经功能

张钊勇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 高州525200)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疾病,其致残、致死风险较高,患者自我心理调节往往会出现障碍,出现抑郁症状,对其神经功能康复十分不利,故临床上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积极治疗[1]。西酞普兰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将西酞普兰与认知行为疗法共同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可起到良好的抗抑郁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9 月我院收治的96 例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21 例;年龄55~81 岁,平均年龄(67.65±10.37)岁。观察组男26 例,女22 例;年龄54~82 岁,平均年龄(67.93±10.4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实验伦理学原则,同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备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颅部CT或MRI 检查,确诊脑卒中,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达到21 分,存在抑郁症状;(2)意识清醒;(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配合研究者;(2)药物过敏者;(3)存在认知障碍者;(4)合并心、肺、肝、肾等器官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国药准字J20100166)治疗,口服初始剂量5 mg/次,1 次/d,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剂量,最大剂量控制在2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1)支持性心理干预:告知患者可通过科学合理康复训练来改善预后,邀请一些预后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或以录制视频播放的方式,分享自身的治疗和康复经验,以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康复信念;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应积极给予患者正向的心理暗示,并定期评测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其心理变化情况,总结其主要心理问题,给予其针对性心理辅导。(2)认知干预:与患者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现有的一些认知误区和错误认知进行有效识别和纠正,通过沟通传输患者正确的疾病观,并纠正其不良认知;发放健康知识手册,耐心为患者讲解脑卒中的康复治疗相关知识,帮助患者重建正确认知。(3)家庭支持干预: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鼓励患者家属尽可能积极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并嘱咐患者家属在患者治疗时陪伴在其身旁,给予其鼓励和支持。(4)音乐干预:为患者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在患者兴趣缺乏时播放,还可选择一些曲调舒缓的音乐,在患者出现失眠、情绪低落时播放。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 周。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减分幅度进行判定。显效:NIHSS评分降低>70%;有效:NIHSS 评分降低30%~70%;无效:NIHSS 评分降低<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与焦虑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抑郁:评估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焦虑:评估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肢体运动功能:评估用Fugle-Meyer量表(FMA),得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强。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比较 观察组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SDS、SAS、FMA、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DS、SAS、FMA、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DS、SAS、FMA、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SDS、S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SDS、SAS、FMA、ADL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SDS、SAS、FMA、ADL 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S DS治疗后 治疗前S AS治疗后 治疗前 FMA治疗后 治疗前A DL治疗后对照组4854.73±9.7143.25±6.0555.82±9.8345.69±7.3749.52±6.8360.76±8.4967.35±5.8776.21±8.12观察组4854.39±9.6537.59±4.8355.64±9.7838.58±5.9249.74±6.7873.92±10.8667.86±5.9486.45±10.03 t 0.1725.0650.0905.2110.1586.6140.4234.483 P 0.860.000.830.000.870.000.670.00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临床危急重症,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反应或脑血管破裂出血引发,其病情较凶险,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风险,即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也往往会存在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加上患者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弱,易出现抑郁状况,对康复治疗产生不信任、抵触情绪,对其神经功能康复十分不利[3]。因此,临床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积极治疗,以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多采取药物干预。西酞普兰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其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受体,抑制神经突触前膜的5-羟色胺受体再摄取,有利于减轻患者抑郁症状,且其具有高度选择性,药物安全性可靠[4]。但是非内源性抑郁患者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报道指出[5],在抗抑郁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基础上施加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可起到更好的抗抑郁作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患者自身认知出现消极偏向有关,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纠正患者的自身认知,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转变对其他事物的看法,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还可有效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其心理问题予以解决,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状态配合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神经功能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DS、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可有效减轻其焦虑、抑郁症状,提高其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但是本研究为单中心进行的临床对照研究,短时间内纳入病例数相对有限,其所得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时也没有对患者康复情况、疾病认知等情况进行具体记录,这些指标对患者治疗效果有何种影响也需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

猜你喜欢
西酞普兰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