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

2019-08-13 04:15杨薏琳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转型升级高职教育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我国新经济蓬勃发展,高职教育处于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同时,新时代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具体表现在就业市场急剧变化、教育改革任务依旧繁重、教育环境复杂多元等方面。迎接新挑战树立发展新目标,高职院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要突出高等性,坚持职业性,明晰办学方向;重视经济性,保障公益性,提升发展内涵与质量;优化学历教育,做强职业培训,完善培养体系。基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探寻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建议优化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加强专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多维度的质量建设,搭建多主体的治理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教育  深化改革  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杨薏琳(1983- ),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南充  63700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3-0028-08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着深刻的宏观背景,从国际上来看,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引发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格局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国内来看,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新经济崛起、新兴产业孕育发展与传统产业振兴升级同频共振,引发了社会生产与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也给其深化改革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高职教育应如何重新定位,培养更加实用适切的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实施教育体制机制变革,以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调整发展策略,以更加充分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育优势?这些都是新时代背景下摆在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因此,在现阶段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相关问题和具体策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面临的新背景

(一)国际境遇: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

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數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之中,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崛起,同时也重构了世界产业链格局,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产业变革。不仅如此,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兴起还派生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科学技术与产业生产的多元深度融合。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完善,当代科技创新越来越表现出集群化的特征,不同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不同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深化,正在重新定义和重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范式。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显著提高了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附加值,还打破了以往的产业边界,使得不同产业之间边界日趋模糊,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企业的经营范围持续拓展。二是绿色智能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潮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的不断增多,绿色环保、智能制造已然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潮流,现代科学技术在这两大领域中的突破性应用则进一步推动了该潮流的发展。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带来的挑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鼓励科技创新、新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世界迫切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职业教育来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支撑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深化以及世界经济的增长。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结合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形势提出了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科技和产业加速变革的时代条件下,我国高职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自我变革和创新,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二)国内境遇:新经济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

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是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发生的,中国作为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产业经济格局中的大国,同样深受影响。近年来,我国以绿色、智能、普惠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迅速,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层见迭出,不仅盘活了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也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了全社会的消费升级。新经济之所以被冠以一个“新”字,就在于其发展逻辑和内在动力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发展逻辑方面,新经济的孕育发展形成了全新的创新逻辑、资本逻辑、商业逻辑和劳动逻辑,不仅改变了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和形态,也重塑着生产关系,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内在动力方面,新经济的产生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新经济的发展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优越的环境,创新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技术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在催生新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绝佳的机遇。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份旨在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纲领性文件所列举的当今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需要重点突破的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有七个是关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不论是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知识、技术、创新无疑都是至关重要的动力。相应地,人力资源便成为当代产业经济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必然需要进行深入调整和转变,以适应国内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

(三)自身境遇:职业教育进入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职业教育的恢复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借鉴苏联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国家统管中央集权式的职业教育制度,以行政力量推动和控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文革”十年中,我国职业教育系统近乎瘫痪,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陷入停滞。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以后,职业教育也开始逐步恢复,这一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期,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职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第二个阶段是职业教育的外延式扩张阶段。2001年,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我国工业体系迅速发展壮大,客观上要求教育系统培育一支庞大的技术人才大军,职业教育由此进入规模高速扩张的时期,职业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连年高速增长。到2010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达到历史峰值,全国拥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共15118所,在校生总数超过3100万人,与普通教育的总规模相差无几,职业教育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全国民众接受技术技能教育的需求。第三个阶段是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阶段。2010年以后,内涵式发展逐步取代外延式扩张,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全面进入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攻坚期,一些职业教育内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我国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创新发展,以顺利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内涵发展目标。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就业市场急剧变化

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在改造产业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的同时,也引发了就业市场的剧烈变化。对我国而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交汇叠加,推动着就业市场的深刻变革。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如今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三大新趋势:第一,新兴行业人才供不应求,传统行业求职竞争较大。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行业格局,一方面弱化了行业边界,另一方面催生出诸多新兴行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扶持下,一系列新兴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受市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的影响,矿产、采掘、印刷、造纸、化工等诸多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幅下滑,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第二,职业细分加剧,跨界人才竞争优势明显。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激发了民众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新需求,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更细化、更专业的职业,如专门面向手机开发软件应用的程序员、上门服务的穿搭师等,这些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特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還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较强的跨界人才,在求职竞争中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第三,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技能型人才需求有所增加。知识、技术、创新是新经济加速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重要动力。随着高新技术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深入开展,我国产业领域对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现代生产技术工艺的人才需求量仍在增加,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高职教育作为面向社会生产一线岗位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实用型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其办学的基本宗旨。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对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

(二)教育改革任务依旧繁重

作为基础性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是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拓展和深化的。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与经济领域的改革进度相比,职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表现为管理体制机制僵化、教育内容陈旧和教育技术落后等,制约了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一大障碍。首先,在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当前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政府、职业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仍未理顺,因此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政出多门、缺乏统筹、制度僵化、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并由此导致行业组织、企业等社会性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足,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不匹配,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僵化与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叠加,使得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异常紧迫和繁重。其次,在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门类的新信息、新成果、新知识呈现爆炸性增长的态势,知识和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前所未有。职业教育要跟上科技进步和生产实践发展的脚步,必须加快教育内容更新,让学生及时吸收和掌握社会生产实践的新信息、新成果、新知识。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编订周期偏长,教学内容选定流程烦琐,很多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老化过时,却依然被讲授,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在教育技术方面,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现代教育的“标配”。信息化教育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理应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运用。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当前我国各类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化教学水平都比较低,制约着教学质量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三)教育环境复杂多元

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国内外的民间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量西方文化元素传入我国,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也使得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多元;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异常丰富,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更加深刻地影响到学校,使得职业教育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首先,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凸显与社会性歧视并存。2014年以来,国家密集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然而,社会大众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思想上过度崇拜学历教育,轻视技术教育,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正途”,上职业学校是没能力、没出息的表现,劣化了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社会土壤。其次,功利浮躁的社会风气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交织。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持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优越物质生活的渴望,西方文化的传入则引发了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兴起,追逐财富和享受越来越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观,并侵蚀着校园文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此同时,有“互联网原住民”之称的“00后”青少年学生呈现出自我意识更强、个性更张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更加多元等全新的身心特征,挑战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些内外部因素都为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目标导向

(一)突出高等性,坚持职业性,明晰办学方向

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已经由外延式扩张阶段转向内涵式发展阶段,意味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办学质量、专业结构都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高职教育办学要更加注重内外部协调发展,遵循教育规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内部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寻求发展的新动力,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当前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元造成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模糊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例如,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歧视致使高中阶段的优秀学生基本不愿意就读高职院校,降低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使得高职教育更加难以摆脱“低层次”办学的尴尬。实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在于做优做强高职教育,这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要想在现有基础上做优做强高职教育,必须深化思想认识,摆正教育观念,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突出高等性,坚持职业性,推动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有机衔接,这是高职教育应当明确的根本定位。突出高等性,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着力提高育人规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同时,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坚持职业性,就是要在育人过程中始终把实用型技术技能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本质。

(二)重视经济性,保障公益性,提升发展内涵与质量

从教育属性来看,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经济属性,与劳动者的就业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始终是以公益性为主要办学导向,以公办职业院校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一系列社会职能,为经济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片面注重发挥公益性职能的职业教育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公办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不足、高职教育供给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措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高职教育的经济性,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落实和深化奠定了政策基础。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教育与产业的统筹融合做出总体部署,要求“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由此可见,重视职业教育的经济性,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已然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重点工作之一。公益性和经济性都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论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是有失偏颇的。尽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在一定程度上突显经济性,但此举的目的在于纠偏而非转向。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公益性与经濟性的统一,重新审视、科学界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深刻理解产教融合的实质内涵,更加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三)优化学历教育,做强职业培训,健全培养体系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高职教育的两项基本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活动中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学历教育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等优点,职业培训则具有资格性、实用性、强化性等优势,两者之间的互补性体现在学习目标、职业生涯、教育功能等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四十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我国高职教育形成了覆盖面广、学科齐全、规模庞大的学历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高职学历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我国高职职业培训发展缓慢,不仅各类高职院校投入到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各个地方也没有建立起相对健全的职业培训体系,高职职业技能培训总体上处于自为自发、零散破碎的状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经济加速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进,广大产业劳动者迫切需要学习现代产业生产知识,更新实践技术技能。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随后,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强调要“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国家层面已将职业培训放在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正视职业培训发展滞后的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步伐,在继续做优做强学历教育的同时,投入更多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成人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中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更加充裕、优质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逐步构建起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同步、协调发展。

四、新时代高职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一)优化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培育具有个性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重塑了工业生产的基本形态和组织结构,大规模、集中化生产逐渐向个性化、定制化生产过渡,科层制管理向扁平式管理转变,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生产劳动由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完成,许多流程管理工作在计算机软件上实现。这一切显著改变了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质:第一,具备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创新能力正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尽管在现代化生产型企业中,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能够高质量完成低技能、重复性生产劳动,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工作不可能被机器取代。可以说,创新能力既是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赢得良好职业前景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具备自我驱动能力。一方面,新时代的技术迭代和知识更新都明显呈现出加速趋势,职业者只有不间断地自主学习、自我成长,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始终满足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这无疑需要职业者拥有良好的自我驱动能力;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意味着职业者在工作时间、地点、方法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职业者在享受更多工作自由的同时,也必须具备更强的自我驱动能力,否则就可能因为懒散、拖延而影响工作进度。第三,具备复合职业能力。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设备在现代化生产型企业中的普及性应用,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从繁琐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经营范围延伸至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售后等全产业链,以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模式经营企业。在更加泛化的经营模式下,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能够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市场营销乃至售后服务等工作环节,因而复合职业能力也就成为新时代职业者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能力。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需要及时优化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以培育具有个性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能力胜任当前以及未来世界的岗位工作需要。

(二)加强专业融合集群发展,对接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

专业融合集群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区域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要求“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具有共生性和互补性的产业依托互联网和现代物流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越发明显地表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和特征。高职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服务和支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必须跟随现代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步伐,加强专业融合集群发展。首先,高职院校要在深入调研区域产业群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科学规划专业集群的组建方向,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集群构成专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根据区域产业、行业中的岗位变化与人才规格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专业群成员,适时清退过时专业,及时增设新兴专业与社会急需专业。最后,高职院校要创新专业教学制度,注重群内各专业课程内容的适配性以及教学安排的协同性,确保专业群教学组织实施的稳定有效,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此外,高职教育还必须积极响应新兴产业崛起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新增专业与新兴产业的无缝对接。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划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时期我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包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形成的新产业,也包括因高新技术的应用而被赋予新内涵的传统产业。可以说,高新技术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高职教育是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类型,新时代的产业发展已然产生了围绕高新技术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必须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种类和内涵,针对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谋篇”,促进新增专业与新兴产业的对接,培育一大批适应新兴产业岗位工作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实施多维度的质量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关键要素变革与突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等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各行各业的一线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强烈。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始终坚持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实施多维度的质量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关键要素变革与突破,持续提高教育质量。第一,深入开展“课堂革命”,从整体上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高职院校要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身心特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既要做好常规课堂教学工作,也要注重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此外,高职院校应当增强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加快课堂教学对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的响应速度,及时把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资源供给。第二,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要加强质量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关注教师成长,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专业发展平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培养体系,同时强化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优化“双师”结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创新师资建设管理机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模式,通过校企互派互聘,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强化知识和技术交流,优化教师队伍专兼职结构,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第三,加强质量监督,建立多元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帮助自身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首先,高职院校要构建内部质量管理系统,设立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制度,强化内部质量控制;其次,高职院校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社区、家庭的联系,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根据其反馈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四)搭建多主体的治理体系,理顺政府、院校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教育环境更加復杂多元,这就需要高职教育深化院校治理体系改革,理顺政府、院校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构建起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共管的院校治理体系。“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保障,也是高职教育深化院校治理体系改革的方向。为此,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明确政府主体责任,落实政府推动作用。政府机关是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威机构,理应承担并履行好“宏观调控有度”的职责。各级政府要深入学习并领会中央颁布的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为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把管理重点放在统筹规划、资源配置、部门协调上来,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避免政府职能“越位”与“错位”。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激活市场引导作用。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其与市场的紧密关系,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适切的技能型人才,必须促进教育要素与市场要素的深度融合,走市场化办学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办学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充实高职教育办学资源;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构建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谋发展的“双赢”格局。第三,强化学校主体意识,彰显院校主体作用。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的核心主体地位,搭建高职教育多主体治理体系。高职院校要切实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主动承担起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想办法,添举措,引领高职教育迈向更高水平。其次,高职院校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高职院校多元治理结构,促进院校治理的民主化,提高院校决策的科学性。最后,高职院校要依法履行、充分用好办学自主权,改革创新人事制度管理、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制度建设,不断激发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安冬平,闫飞龙,赵学华.工业4.0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创新[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

[3]汤智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J].成人教育,2019(1).

[4]郝人缘,吴雪萍.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8(28).

[5]庄西真.国家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基于经济社会若干领域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23).

[6]王继平,景李虎,朱达,等.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笔谈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

[7]孙旸,谭俊英.工业4.0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路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8(11).

[8]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8(6).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转型升级高职教育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