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 顺势而为 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2019-08-13 04:15张伯军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技能技能人才

张伯军

海峡论坛是开展两岸民众交流、形成两岸多层次交流合作格局的重要平台。两岸职业教育论坛是海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创办以来,在促进两岸职业教育领域学术交流、职业院校合作、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今年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确定的主题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会议的宗旨是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汇聚众智和力量,共同推动两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高技能人才大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打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大军,夯实产业发展根基,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是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加紧谋划技能强国战略,抢占国家发展的重要制高点。欧盟在《欧洲2020战略》中提出,通过在整个生命圈内发展个体的技能,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更有效匹配。英国制定了《新挑战、新机会——继续教育和技能体系改革计划: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体系》,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世界一流技能和工作的目标。美国分别发布了《技能战略:确保美国工人和行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技能》与《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和技术改革蓝图》,提出对技能投资是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进行投资的重要部分,是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发布了《为了繁荣的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路线图》,提出把提高全社会的技能水平作为经济社会繁荣的重要驱动器,通过增强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实现更加生产性、可持续性与和谐的未来。德国发布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和结构完善指南》,提出促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构进一步完善,以有效应对新的人口、经济、科技及国际发展挑战。韩国发布了《2020年目标:全民职业教育》,提出为了实现“先进韩国”目标,建设工作—学习—生活归一的教育体系。尽管世界各国推进技能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点有所不同,但仍呈现出三个共同的趋势:一是建设开放、灵活、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技能战略的核心内容;二是把面向全民的技能培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三是把加强多方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作为改革的重点举措。

中国是拥有世界近1/5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临更为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技能型产业大军,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始终坚持的政策理念和重大战略。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全国共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不含港澳台),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这支队伍为实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迈上中高端提供了关键支撑,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国家和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但是,从总体上看,与新时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智能强国的要求相比,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仍有很大差距,是国家整体人才建设工作中一块比较突出的短板。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偏低。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总量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在基础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大国工匠型人才紧缺。二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实践训练环节强化不足,职业學校和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三是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等。这些问题亟待在国家层面予以统筹,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共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要求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最高层次上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专门就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的地位作用、改革发展方向、目标任务等做出全面深刻阐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习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按照中央战略部署,近年来国家及有关方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在宏观层面绘制了新时代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战略蓝图、行动路线和基本工作遵循,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入新的时期。

二、加强统筹,合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

立足中国国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扎扎实实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政策设计,也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推动和改革行动。分析我国新时期技能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方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切实维护和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改革取向上,全面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汇聚社会多方力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不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在工作目标上,加快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畅通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与流动渠道,健全技能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鼓励大国工匠型人才脱颖而出;在培养质量上,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突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绿色技能和质量意识。在具体工作的推进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改革高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一是推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改革。通过分类管理等方式,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二是全面调整院校专业设置。围绕国家和地方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要求,建立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集中建设一大批深度对接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大力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三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扩招计划。2019年,采用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单列招生计划的方式,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100万人。四是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投入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重点面向职工,兼顾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三年内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五是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重点支持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作用,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

2.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一是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类型转变。通过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立多元办学格局等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二是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三是促进职业教育衔接开放沟通。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能人才的教育成长需求;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序开展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畅通的路径,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拓宽企业参与途径。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支持企业参与公办职业學校办学;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二是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三是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各地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通过探索购买服务、落实税收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四是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者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积极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

4.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学习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环保和健康卫生等要求贯穿职业教育和培训全过程。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在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明晰。三是推动“三教”改革。实施职教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程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四是改进质量评价方式。实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实行行业企业、社会第三方机构评价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的制度。

5.改善技能人才发展环境。一是提升技能人才待遇。逐步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鼓励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倾斜。二是进一步优化政策。适时组织清理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三是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实行从事准入类职业的劳动者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的规定,支持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提升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和表彰。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加大对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者的表彰奖励力度。

三、顺势而为,两岸携手共同打造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建设工作的新平台

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惠台措施”),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现在,已经有27个省区市80多个地方分别制定了落实“31条惠台措施”的具体办法,政策效应在不断扩大。这为两岸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契机,进一步深化和扩大这次论坛的成果,为此建议:

1.共同深入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发挥两岸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研究团体和个人,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两岸经验、发展规律、制度建设、参与机制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实际工作提高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

2.共同深入开展培养培训合作。在教育、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推动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合作与交流活动,支持台湾地区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在大陆的台资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育技能人才工作,支持台湾同胞积极参加大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成为服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3.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扩大两岸教育、企业和民间有关团体的沟通合作渠道,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开发出更多的交流合作项目,打造一批合作平台,为两岸同胞的福祉服务。

猜你喜欢
高技能技能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盐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拼技能,享丰收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浅议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毛遂自荐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