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洁
摘 要: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其在中国或国外中资企业就业意愿也相应提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各属地的人才需求上升。本调查以来华留学人员最为集中的北京10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为对象,了解其就业意向特征。同时,对部分在京承建国外项目的企业进行访谈,了解其人才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企业、高校如何形成合力,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北京 来华留学生 就业意向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增强,中国与世界文化、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来华留学生规模涨幅也逐年加大。据教育部历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数据,来华留学生总数从2014年的37.71万上升到2018年的49.22万,增长速度较快。近五年,来华留学生源国数量均在200个左右。2018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258122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2.44%,首次突破“半数”;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首次突破“千所”大关。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来华留学生数量位居前列。到2020年,预计全国来华留学生规模将突破50万人次。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加快,来华留学生留在中国或在海外中资企业就业的意愿也不断加强。北京高校众多,来华留学生培养规模在国内居于首位。基于此,本调查以在京来华留学生和在京企业为研究对象,了解留学生就业意向,对在“一带一路”国家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在京企业进行访谈,并对比我国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提出了促进来华留学毕业生供需匹配的应对措施。
二、我国对支撑中外合作的人才需求迫切
2014年12月,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来华留学工作要“坚持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并重”,让留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尽其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指出了“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大多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工程,对能在中外间协调开展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以2019年1~7月为例,我国共对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的408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金额达4329.2亿元人民币。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大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对我国外派人员和在国内的外籍人员需求增多,但更多的项目依靠所在地的人员支持。期间,我国企业承揽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合同额达977.2亿美元。截至7月末,我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共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81.2万个。[1]
三、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及部分企业访谈结果
2018-2019年,调查组以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語言大学10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了500份《在京来华留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8份。问卷涉及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或在海外中资企业的就业意向、对外籍毕业生就业政策了解程度、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帮扶渠道的了解程度三个方面,共设20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问卷调查结果概述
本次调查共涉及近两年在北京地区学习的44个不同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他们主要来自中亚、东南亚、非洲、中东欧等地区的55个国家,男生比例为59.77%,女生比例为40.23%。按学历层次划分,其中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最高,达52.54%,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为7.91%,本科生比例为35.03%,专业进修生比例2.82%,语言进修生1.69%(见图1)。中文项目留学生占63.79%,英文项目留学生占36.21%。
调查结果显示:61.49%的来华留学生考虑在中国就业,超过60%的留学生考虑毕业后或后续有机会将在中国就业,54.30%的留学生表示愿意在海外中资企业工作。但对于来华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政策,表示“知道或了解”的尚未超过半数,47.7%的受访学生表示知道中国有允许外籍毕业生在中国就业的政策,但还未想过这个问题的留学生达28.74%。值得关注的是,愿意在中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比例高于选择在海外中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
对于在中国就业的原因,46.48%的留学生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较快、喜欢中国对外友好的环境;35.21%的留学生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积累一些关于在中国生活的经验;16.68%的留学生是想挣更多的钱,还有5.63%的留学生是因为在中国已经有了亲人或朋友。
对于选择在中国就业的留学生,在就业方向选择方面,32.57%的留学生更倾向于进入能使用自己的母语和汉语或能发挥其特长的公司,26.82%的留学生更倾向于进入中国大型企业就业,11.49%的留学生选择在创业型公司工作,9.58%的留学生选择在相关外语教学的公司或机构工作,7.66%的留学生选择在自己国家在中国的企业工作,11.88%的留学生选择在其他地方工作,如研究机构等(见图2)。总的来说,选择能使用自己的母语和汉语或能发挥其特长的公司,中国大型企业,在自己国家驻中国的企业这三个能发挥自己留学优势的选项之和为67.05%,超过了2/3。
对于毕业后在中国就业的具体条件,来华留学生确切了解的比例还比较低。学历要求方面,33.88%的留学生认为外籍毕业生在中国就业只需取得学士学位,28.96%的留学生认为需要取得硕士学位,32.24%的留学生认为需要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4.92%的留学生认为需要取得博士学位。
留在中国就业的准备方面,36.76%的准备毕业后在中国就业的留学生做到了努力学习、确保成绩符合要求;24.86%的留学生做到了遵守中国及自己国家法律,确保没有犯罪记录;10.81%的留学生选择参加校内外关于就业、创业的课程;14.59%的留学生选择参加校内外关于就业、创业的活动或讲座;12.97%的留学生选择向同学或老师咨询就业、创业的政策或流程。
时间限制方面,43.27%的留学生认为外籍毕业生在中国就业,需要在毕业半年内完成,31.58%的留学生认为需要在毕业1年内完成,15.79%的留学生认为需要在毕业1个月内完成,9.36%的留学生认为需要在毕业2年内完成。
成绩标准方面,22.81%的留学生认为外籍毕业生在中国就业成绩需达到平均成绩60分以上,22.81%的留学生认为平均成绩需达到70分以上,43.27%的留学生认为平均成绩不低于80分或B+和B以上,11.11%的留学生认为平均成绩不低于90分或A+和A以上。虽然表示确切了解成绩标准的留学生比例为43.27%,但认为在80分以上的总留学生数已经超过了半数,表明大多数留学生对于在中国就业所需成绩要求的认识到位,与我国2017年对外籍应届毕业生有条件地放开就业,界定在成绩方面为“优秀”较为一致。
高校就业课程设置方面,27.59%的学校提供可以咨询有关就业问题的活动或课程,14.37%的学校没有设置相关就业活动或课程,58.05%的留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有确切的部门可以咨询就业相关问题。42.20%的留学生表示参加过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或活动,32.37%的留学生表示没参加过,另外还有25.43%的留学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些信息与资源。
就业城市选择方面,高达74.77%的准备在中国就业的留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就业;19.63%的留学生选择在气候好、环境好的城市工作;15.89%的留学生选择在有朋友、生活比较方便的城市工作,4.67%的留学生选择在其他地区工作。
就业指导服务方面,12.00%的留学生认为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就业信息最为重要,15.00%的留学生认为就业技能技巧最为重要,16.00%的留学生认为介绍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实习机会最为重要,7.50%的留学生认为就业单位的选择与发展前景分析最为重要,49.00%的留学生认为以上都很重要。
在中国创业领域选择方面,30.70%的留学生选择在以专业为基础的技术服务业创业,15.35%的留学生选择在餐饮或服装等生活服务业创业,26.05%的留学生选择在双边贸易领域创业,8.84%的留学生选择从事留学咨询,11.63%的留学生选择旅游业,还有7.44%的留学生选择在其他领域创业(见图3)。
自身就业优势方面,61.68%的选择在中国就业的留学生认为与中国的毕业生相比,自身优势在于外语能力,28.04%的留学生认为自身优势是专业能力,50.47%留学生认为自身优势在于对自己国家和中国合作领域的了解程度,还有4.67%的留学生认为自身在其他方面还有一些优势。
综上所述,目前在京来华留学生总体上具有熟悉其来源国国情及语言的优势,拥有一定的跨文化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加之在中国时间较长,且对中国的信任与认可程度、对中国社会的融入程度较高,相对于其他外籍人员群体,来华留学生很有可能成为在海外中资企业就业的骨干力量。问卷结果也表明:准备利用自己在中国留学优势进行就业领域选择的留学生人数超过了2/3。据部分来华留学生的访谈结果得知,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良好的治安条件,以及一系列促进外国留学生就业的新政,都是吸引来华留学在中国就业的有利因素。同时,不少来华留学生表示选择在海外的中资企业就业,能实现“学有所用”,且薪资待遇相对而言比较有吸引力。
问卷结果也表明:来华留学生主观上有意愿在中国就业,但在具体的行动及相应准备方面却不充分,具体表现在对与之相关的环境、政策、要求的了解程度不足。在学历方面的限制是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对此了解的比例仅为32.24%,尚不及总数的1/3。同样,对于时间限制、成绩标准方面的要求准确了解的留学生数比例也比较低。这一方面表明他们主观上尚未足够重视;客观上来说,高校的政策普及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企业在信息沟通与共享工作的完备及深入程度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部分在京企业访谈结果
對在京企业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外向型企业对于外籍留学生有较大的需求,尤其是在工程项目所在地的需求。这些企业对于外籍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特长优势的要求方面,希望能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某大型国有建筑企业,随着海外业务量的全面拓展,对优秀外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该企业2019年的校园招聘名额中,其中30%准备用来招录来华留学应届毕业生。谈及来华留学生的就业优势,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与中国毕业生相比优势体现在:一是对于本国的文化熟悉,有利于带领当地项目团队开展工作;二是解决了企业“外派难”的问题。负责人还表示,外籍员工,尤其是项目所在地国家的来华留学毕业生的加入,有利于整个公司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文化与习俗,这对于项目开展至关重要。此外,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跨文化与国际化工作氛围,促进中外员工之间的互相学习与能力提升。
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近年来由于承接了非洲多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非洲当地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当前,我国外派人员与项目所在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均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技术能力单一、外语水平不佳、跨文化沟通能力欠缺,导致劳动效率低、用人成本高。通常,在合作项目确定后,需要由合作方分别对项目的各环节进行分工。在具体建设运营前期,需要熟悉政策、精于沟通的高端人才,中期对于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需求比较大,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人才需求则转化为运营管理与维修维护人员。这些阶段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表示,由于项目采用的多是中国标准,因此需要这些人才熟悉中国的标准及技术,来华留学生是比较理想的人选。在来华留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企业表示在实践能力方面宜适当强化,以便毕业后就能迅速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
综上所述,虽然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和在国外中资企业就业的意愿比较强烈,我国承接国外相关项目的企业对人才属地化的需求也很迫切,但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导致供需双方无法有效匹配。
四、促进来华留学毕业生供需匹配的应对措施
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从来华留学生的角度来看,来华留学生基本都是对中国文化、中国的快速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大多数都期望通过在华学习研修,能够学以致用,或者回国从事对华交流、研究、贸易或其他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或者在中国继续深造、就业或创业。总体来说,来华留学生就业流向以其来源国为主,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来华留学生作为懂汉语、会专业的人才,会与中国在许多领域有更多的交集。在此新形势下,政府、高校和相关企业都应该以更加开放兼容的态度,为外籍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创造良好条件,以更好地配合国家战略需求。
政府方面,近年来,已有一系列促进外国留学生来华就业的新政出台。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留学生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2017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部分无工作经历的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2017年3月1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修改〈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的决定》,放宽了高校外籍毕业生在华就业政策限制,针对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毕业1年内的国内外高校外籍学生发放最长高达5年有效期的外国留学生就业许可证。2015年7月,为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公安部出台12项相关出入境政策,对高校来华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上海进行毕业实习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便利,开展2年内的私人事务居留许可证的人才支持政策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5个省份;2016年1月,公安部出台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以上这些政策为来华留学生群体在华实习就业、创业投资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以上政策在深化出入境制度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确保符合需求的留学生“进得来、留得下”。此外,为加速人才流动,强化人才互补,现阶段政府还要从引导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兼顾的发展阶段入手,在为外籍人才与中资企业搭建平台、促进信息共享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同时面对每年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众多,外籍应届生在中国国内就业还有比较严格的数量限制的问题,对于外籍应届毕业生,重点还在于引导其至我国“走出去”企业的项目所在地就业,这也是外籍毕业生们更为熟悉的“主场”。
企业层面,随着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发展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主动参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是活动的主体。“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对外承包工程,均为我国国内以及当地带来了数以十万计的就业机会。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将属地化的人才需求有效传导出来,促进企业与广大来华留学生之间形成“有机”联系,促进他们对企业的了解,以便将关键人才吸引到相关项目中。具体操作方面,要加强针对性,结合合作项目人才需求,与高校对接,进行订单式培养。
高校层面,一是树立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优势,打造品牌和特色項目。切实将服务“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与来华留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为其在中国和海外中资企业、海外驻华企业就业打好基础。二是完善学校含来华留学生在内的就业创业指导的规章制度和工作队伍,开设相关课程与讲座,将理论知识教育和就业服务结合起来,提升其就业能力。三是确保对来华留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畅通。四是厘清中国国内学生与来华留学生就业界限优势领域。来华留学生来源广泛,其文化背景、传统习惯以及在就业过程中被企业青睐的特点与中国学生有较大差异。从访谈企业的过程中了解到,原则上两个群体不存在非常直接的竞争关系,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二者还会相互促进。因此,厘清两个群体的就业重点领域,有助于在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共享的过程中一并推进,形成互相涵养、互为补充的关系,有利于从学校层面整体推进含来华留学生在内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就业问题,因参与合作的国家与地区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相关项目人才的“选育用留”不能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而要在合作国家或地区之间统筹。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应配合相关建设进程,突破国家的界限,将国际人才培养与储备的主题置于更广阔的区间以主动筹划,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中国一带一路网[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jcsjpc.htm,2019-10-16.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