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
摘 要:作为芬兰的顶尖学府,赫尔辛基大学通过学位课程改革、实践性的研究计划、开放性的学生参与、国际化合作、师资建设来培养世界顶尖水平的学术人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可以借鉴其实践经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综合性学位课程改革;开放科学,加强人才的市場竞争力;以生为本,打造学生共享学习空间;开展国际合作,吸取先进人才培养经验。
关键词:人才培养 研究型大学 赫尔辛基大学
一、引言
赫尔辛基大学于1640年在芬兰古都图尔库建立,原名为图尔库皇家学院。芬兰独立后,更名为赫尔辛基大学。伴随着长期的历史发展,赫尔辛基大学已经成为芬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学,为芬兰的民族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作为常年跻身世界百强的名校,赫尔辛基大学在欧洲甚至全球都享有盛誉。学校的使命是通过高质量的研究和教学以及积极的社会互动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到2025年,赫尔辛基大学的目标是建设前沿的研究和学习环境,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研究人员、合作伙伴[2],为此,赫尔辛基大学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实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赫尔辛基大学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实践
(一)竞争性的学位与课程改革
学位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又要符合个人素质发展的个性要求。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赫尔辛基大学进行了新的学位与课程改革,在满足社会对跨学科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跨学科的学位改革
2015-2017年,赫尔辛基大学对其教育进行了广泛改革,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在2017年秋季实行新的学位计划。赫尔辛基大学实行的是欧洲通行的学位体系,2年学士学位课程、3年硕士学位课程和4年博士学位课程。新的学位改革对以往的学位进行了削减,到2017年学校共设立32个学士学位、61个硕士学位、32个博士学位[3]。为了满足社会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新的学位课程的重点在于多学科性,部分学位教跨越了以往学院的边界,使得学位教育涵盖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广泛地选择学习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还可以在学习了广泛的学位课程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降低转专业的概率。
学士、硕士学位课程将被组织成多学科的联合学位课程,同时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将构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使一个层次到下一个层次的衔接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此外,赫尔辛基大学还聘请雇主参与学位课程设置,使新的学位制下培养的人才比以往更能够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具市场竞争力。
2.市场职业导向的课程设置
与新的学位结构相适应,赫尔辛基大学对课程也进行了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跨学科性和实践性。新的课程体系是基于竞争能力和就业能力设计的,培养方案、课程模块以及具体课程都必须明确对学习成果的要求,在确定学习成果时,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有必修的或选修的职业导向课程。[4]
学校的目标是提高课程与职场的相关性,以便学生获得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学校特别重视与商业组织的合作,并将其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所有的学士课程都包含了10个学分的职业技能学习。除了传统的培训外,课程学习还以企业委托项目等形式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实践工作中的项目,更加系统性地为学生提供与职业相关的专业信息。[5]
(二)实践性的研究计划
除了课程教学之外,科学研究也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欧洲领先的多学科研究型大学之一,赫尔辛基大学致力于培养世界顶尖水平的学术型人才,并使其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赫尔辛基大学在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咨询服务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积极推进顶尖研究型人才培养。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赫尔辛基大学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建立良好的研究环境。在教学方面,赫尔辛基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所有的研究人员都要参与教学,学校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在研究方面,学校认为,学习和创造新知识是学术研究的核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参与到研究中去。赫尔辛基大学在2017-2020年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扮演同伴教师(peer instructor)的角色,为广泛实施和开发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提供培训和支持;学生将尽早学习研究驱动的工作方法,并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参与研究。
2.实行开放科学,为学生科研提供帮助
开放科学是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学校致力于成为开放性知识生产和开发的先驱,实行开放性的研究。赫尔辛基大学提倡的开放科学就是使研究方法、材料、结果最大程度地供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使用。开放科学也是一种公民科学,它为公民提供参与高质量研究的机会,使每个人受益。在信息社会中,公开可用的数据和研究会产生新的见解和服务。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开放研究数据和出版物可以提高可见度和引用次数。整个研究过程保持广泛的可访问性、可用性和透明度,开放整个研究过程有助于研究人员找到新的、更好的研究问题与合作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研究的影响力。
实行开放科学是赫尔辛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不仅能够使学生尽可能获取详尽的研究资料,还能使研究结果更容易为其他研究人员所用,节省资源,提高科研质量。为此,赫尔辛基大学在2017-2019年开展了开放存取中心(Open Access Hub)项目[6],该项目支持研究人员通过开放渠道以及缴费订阅渠道进行出版,帮助研究人员处理出版费用等事项,对出版过程进行监管,鼓励研究人员尝试各种开放出版的模式,并对出版相关事宜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该项目还推动Gaudeamus出版社和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进行合作,建立开放式学术出版社——赫尔辛基大学出版社(HUP),其所有出版物均可在线获取,大学将继续发展其研究数据和基础设施,旨在改善开放科学和数据共享的机会。
3.产学研相结合,积极促进学校研究成果的转化
赫尔辛基大学希望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大学的专业知识能够以最佳方式服务社会,同时使学生真正地具备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因此赫尔辛基大学不断加强与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合作,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商業化、专利化,并使其投入到真正的运行之中。赫尔辛基创新服务公司(Helsinki Innovation Services Ltd,HIS)由赫尔辛基大学创办,公司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实践,解决诸如为商业化准备、许可、申请专利、筹措资金等问题。[7]
HIS发挥着连接研究人员与商业市场的桥梁作用,为所有人提供创新服务。一方面,HIS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专家支持,包括在研究内容、细节方面以及业务发展方面的专家。HIS与专注于创新商业化的国际公司Xinova合作,建立专家团队,在研究项目商业化的过程中提供支持。HIS还为研究人员提供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参与商业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HIS受到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的资助,为研究人员提供资金支持,2017年共有13个商业化项目获得了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提供的500万欧元资金,旨在通过授予许可证或建立公司的形式将研究成果商业化。
(三)开放性的学生参与平台
赫尔辛基大学认为,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战略目标,通过多样化的项目活动以及学习环境的建构,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度,让教学活动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1.课内外的学生参与活动
赫尔辛基大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希望其学位课程的设置能够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因此,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去,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规划和实施的全过程,反映对课程的真实需求。
此外,赫尔辛基大学还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参与的广阔平台,如赫尔辛基大学的“思考角”(Think Corner)就是该大学最知名的开放性活动之一[8]。“思考角”设立在赫尔辛基大学市中心校区的中心位置,面向所有人开放,在校学生、研究人员、学者、校外人员都可以参与其中。“思考角”的核心理念是为人们提供整个城市中最好的演讲,把最前沿的研究和相关知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形式提供给大家,让具有激情和创造力的人们聚集到一起,为他们提供空间、服务和活动,促进人们的对话交流、共同学习讨论,从而迸发出学术创新的火花。赫尔辛基大学的很多学生都参与到“思考角”的活动中去,部分学生通过公开演讲的形式将自己的研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和良好的合作。
2.开放性学习环境的建构
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开放性的设施和环境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赫尔辛基大学致力于推动高质量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可访问性和使用性,突出表现在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上,开放式和数字化学习环境将取代传统的教室,并为学生提供移动和定制服务;大学将通过灵活的数字渠道和校园特定的公共空间促进开放式互动,支持以社区为中心的运营环境,促进与社会力量和企业更多样化的合作。另一方面,进一步打造更广阔的学生学习社区,如“赫尔辛基思考公司”(Helsinki Think Company)。虽然被称为公司,但其实际上是一个共同学习、工作的空间和社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技能和激情,将他们的学术技能付诸实践,并为学生提供免费学习空间、工作坊、训练营和其他活动[9]。“赫尔辛基思考公司”的核心原则是开放与协作,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这个社区来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然后建立起联系,组成自己的团队,促进创新。
(四)国际化的科研合作与师资建设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大学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赫尔辛基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早有传统,并延续至今,主要通过国际合作与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两方面来实现。
1.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赫尔辛基大学与全球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这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的研究和人才发展。2015-2017年,赫尔辛基大学与斯德哥尔摩大学、北京大学建立了研究驱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 系,与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合作重点是波罗的海研究、语言学和教师教育;与北京大学的合作项目涉及空气质量、比较法、教学、医学。联合研究的结果对解决国内外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项目结束时,大学对活动进行了评估,并要求合作项目提供反馈,以进一步发展伙伴关系。
除了与个别学者、研究小组和院系的联系外,大学还参与了许多国际组织和网络,正在建立新型的深远合作伙伴关系。赫尔辛基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欧洲大学协会、国际大学协会、北欧卓越中心等组织的成员,还参与了乌得勒支大学网络、伊拉斯谟计划等合作,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大学联盟,赫尔辛基大学期望提供和创造更好的研究和教学,培养世界级的研究人才。[10]
2.国际化的教职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赫尔辛基大学对教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十分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赫尔辛基大学中超过20%的教研人员以及近1/3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来自芬兰以外的国家。国际化的师资建设可以让学生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11]。此外,大学还设有“国际工作人员交流周”(ISEW),欢迎来自合作大学的非学术人员与欧洲各地的同事进行联系,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以更新工作技能。除了传统的交流周活动,还设立了国际工作人员交流俱乐部,提供短期的研讨会,建立同行交流的网络。
三、对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赫尔辛基大学以培养世界顶尖研究人才为目标,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通过对赫尔辛基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最新举措的探究,可以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培养顶尖人才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市場导向,推进综合性学位课程改革
学位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分析赫尔辛基大学的学位课程改革力图课程的设置满足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当前,社会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才培养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之前应先确定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根据社会所需的能力来设置具体的课程,采取结果导向的模式,建立起“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参考企业和社会对于课程设置的意见,使培养的人更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
学位课程的设置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学位的设置应该更具广泛性和可选择性,提倡跨学科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充分学习不同课程的基础上再选择专业,这样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应对当前复杂的社会职业需求。
(二)开放科学,加强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推动科研创新,但很多高校只将创新成果转化办公室作为一般性管理部门,大量创新成果难以最终转化为产品[12]。在这一方面,赫尔辛基大学的相关举措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经验借鉴:大学将开放科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战略,通过资源共享来加强合作,深入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增强研究的影响力。此外,还设立赫尔辛基创新服务公司,一方面通过加强与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等机构的联系,获取大量经费来扶持学生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不断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完成早期的研发和创业准备。我国高校也应该进一步促进研究的开放化、市场化,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帮助学生明确市场研究方向,提供专业培训与服务,促进其研究成果商业化,也使学生能够尽早地适应市场,具有职业竞争力。
(三)以生为本,打造学生共享学习空间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之外,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对自主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美国学者麦克马伦认为,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从学习社区和非正式维度设计的充满魅力、吸引人的地方。共享空间为支持学生使用学术信息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而且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多样化读写技能[13]。赫尔辛基大学在打造学习共享空间方面具有突出表现,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知识创新为目标,构建支持学生共同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移动定制服务。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思考角”、“赫尔辛基思考公司”等多样化的共同学习社区。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一方面是对线上资源平台的建设,将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并加强学校各部门间的联系,促进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是对共同学习社区的建设,可以效仿国外高校从图书馆改造入手,根据师生对学术交流、共同学习的要求,打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设置咖啡厅、沙发、提供可移动的桌椅、数字设备等来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设置半封闭式的研讨空间,让师生在轻松的环境之下共同交流。
(四)国际合作,吸取先进人才培养经验
当前,我国的“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世界一流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普世的价值观、国际交往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人才应当具有走向世界的能力[14]。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化建设,赫尔辛基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且历史悠久,我国高校应充分吸收其历史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世界一流人才的培养:第一,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一方面要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具备海外教育背景,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际教研人员,打造国际化的教师队伍;第二,加强科研平台的国际化合作,打造国际合作研究的机制,加强与国外高校的联系,为解决人类共同课题而努力;第三,促进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建设,通过国际性学术会议、校际交流访问项目等方式促进学术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国际交往交流能力,同时开阔视野,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促进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 in Brief[EB/OL].https://www.helsinki.fi/en/university/the-university-of-helsinki-in-brief#section-9330, 2018-10-31.
[2]Strategic Plan 2017-2020[EB/OL].https://www.helsinki.fi/en/university/strategy-and-management/strategic-plan-2017-2020, 2018-10-31.
[3][6]University of Helsinki Annual Review 2017[EB/OL].https://www.helsinki.fi/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the_university_of_helsinki_annual_review_ 2017.pdf, 2018-10-31.
[4]Annual Review 2016 and Strategy Review 2013-2016[EB/OL].https://www.helsinki.fi/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the_university_of_helsinki_annual_review_2016_and_strategy_review_2013-2016.pdf, 2018-11-01.
[5]Reformed Education[EB/OL].https://www.helsinki.fi/en/alumni-association/reformed-education, 2018-11-01.
[7]Innovation Services[EB/OL].https://www.helsinki.fi/en/research/innovation-services, 2018-11-03.
[8]What Is Think Corner[EB/OL].https://www.helsinki.fi/en/think-corner/what-is-think-corner, 2019-01-17.
[9]Helsinki Think Company[EB/OL].http://think?鄄company.fi/about/, 2019-01-17.
[10]Globally Connected[EB/OL].https://www.helsinki.fi/en/university/international-university/globally-connected, 2019-01-19.
[11]10 Reasons to Choose University of Helsinki[EB/OL].https://www.helsinki.fi/en/admissions/for-international-students/10-reasons-to-choose-university-of-helsinki#section-50151, 2019-01-19.
[12]赵萌.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推动创新商业化的国际经验借鉴[J].经济纵横,2017(1):123-128.
[13]MCMULLEN S. The Learning Commons Model Determining Best Practices for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Service[EB/OL].https://www.mendeley.com/catalogue/learning-commons-model-determining-best-practices-design-implementation-service/,2019-01-19.
[14]別敦荣.“双一流”建设与大学管理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8(9):01-6.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