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贵
摘 要 云南省昭通市现有筇竹、方竹资源共19万公顷,筇竹和方竹均为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种,其竹笋品质优良,具有“笋中之王”和“笋中之冠”的美誉。为助推昭通市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昭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并提出了“双百”任务目标。基于此,从昭通市竹资源入手,简述昭通市竹资源开发历史和利用现状以及昭通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对策,以期能够促进昭通竹产业发展。
关键词 竹类资源;产业发展;全产业链;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1.060
1 昭通市竹类资源现状
1.1 竹类资源
昭通市位于我国竹子分布的混合竹林带区,共有竹类植物分布13属61种,是我国西南地区竹类植物富集区之一。通过昭通市历届政府的不断努力,借助国家、省系列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特别是在《云南省昭通市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4年12月)的助推下,到2018年,昭通市的竹类资源面积由2004年的3.63万公顷扩大到17.17万公顷。其中材用竹林由原来的1.91万公顷增加到4.58万公顷,笋用竹面积由原来的1.71万公顷增加到12.57万公顷。
昭通市竹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8县(市),现有基地总面积17.17万公顷,且相对集中连片。盐津、绥江、彝良3县基地面积已超过2.67萬公顷,镇雄、大关、永善3县基地面积在1.33万公顷以上,威信、水富2县(市)基地面积也在0.67万公顷以上。丰富的竹类资源,为昭通市竹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1.2 昭通市竹资源利用现状
昭通市拥有竹材和竹笋收购、加工企业41家,一大批专业合作社、承包种植大户不断涌现。现如今,农民从竹产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已成为家庭主要收入,一些重点区域收入最高的农户年竹笋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2018年方竹笋产量最多的一户达50余吨。昭通市竹资源为昭通北部片区尤其是高山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极大贡献。
此外,竹类产品层出不穷,且不断朝着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如永善“菜人家”有限公司系列产品2017年3月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同年4月获得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2018年7月通过了鲜竹笋及酱资竹笋(清水竹笋、泡椒竹笋、红油竹笋)的有机产品认证;2018年,大关所氏竹业有限公司以筇竹加工的竹家具在世界竹藤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较高评价,其展品已被博览会永久收藏。
2 昭通市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发展认识不清,把资源培育等同于产业建设
人们在观念上简单地认为资源就是产业,片面地追求资源面积扩张,不重视质量提升、加工企业和市场体系培育。如果不对产业系统进行分析研判,没有理顺产业上、下游及中间各个环节的关系,就不能实现资源到产业的转换,即便拥有庞大的资源数量,也无法形成产业。
2.2 产业链条衔接不协调,市场体系不健全
昭通市竹类加工企业还处在成长阶段,龙头企业较少。因而竹笋的生产多以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品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竹材利用率不到年生长量的1/4,大量竹材腐烂林中,浪费严重。且现有的加工企业小而散,缺乏竹笋的名牌产品支撑,未形成专业分工合作的加工营销体系和综合性的竹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即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条发育不充分,造成竹产业效益低下。
2.3 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支撑产业发展困难
昭通市是全国深度贫困集中区之一,自我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克难期,难以实现产业扶贫的既定目标。针对昭通竹产业建设实际,预计到2020年,仅基地建设,除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支撑外,至少缺口7.8亿元的资金作基本保障,其中新建示范基地缺口4.8亿元,低效竹林复壮改造缺口3.0亿元。如过以上资金得不到国家或省级的支持,竹产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将不可能实现。
3 促进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理清竹产业发展思路,科学处理全产业链之间的关系
3.1.1 资源培育
深层次研究竹产业发展的资源培育政策及规范,准确定位资源培育在全产业链中的基础地位。按照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要求,定向培育全产业链所需的初级原料产品——竹笋或竹材;根据不同销售市场的需求量定向培育不同径级的鲜笋产品;根据竹材加工产品需求培育不同径级的竹材。在考虑到市场对原料产品需求因素的同时,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定向培育要与立地环境条件相适应。通过系统研判,明确资源定向培育的方向、结构配比、区域布局,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3.1.2 加工企业配置
要根据资源培育目标,从加工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资源配置需求、加工产品结构、市场供给定位、关联产业协调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系统研判,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并积极培育新型加工企业,准确布局企业资源分配量,有效规范市场无序竞争和价格垄断,从而达到与第一产业无缝衔接。
3.1.3 市场体系支撑建设
当前竹产品收购和销售主要依靠中间商倒卖或是企业单线联系的无序市场,市场信息不灵、价格不透明、风险大,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极低。要做大做强竹产业,必须在竹产品集中、交通便捷的区域建设一个具备专业化、规范化、科技化、便捷化服务功能,集产品集聚、包装、销售、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性市场,为产业产品集聚、市场配送提供服务,形成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3.1.4 跨界产业融合
在信息发达,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全方位开放的今天,各行各业及各学科不断交融,竹产业不可能形成一个孤立的行业,要做大做强竹产业,就要进行跨界产业融合。如在竹资源培育的同时,要与全域乡村旅游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或为乡村旅游留足发展空间,利用竹林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势造景,打造“以竹为景、以竹养心、以竹怡情、以竹修身”旅游品牌。在加工企业配置时,要根据资源开发利用进程的推进,为未来资源利用开发留有发展空间。总之,除竹笋、竹材两大加工应用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以竹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竹工艺应用、竹化学应用、竹旅游开发以及林下种养业等产业的综合协调发展,形成跨界融合新格局。
3.2 加快竹产业政策研究,支撑竹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国家大的产业政策指导下,要结合区域实际,系统研究切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政策,如资源培育、企业扶持、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新产品研发、知名品牌创建等的激励机制,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土地利用、土地流转政策,投融资体系、企业周转资本金支持等等。针对竹产业发展,要切实补齐短板,突破瓶颈约束。
3.3 加快竹资源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昭通市竹资源集中分布在昭通北部8县(市),也是森林资源的富集区和贫困人口集中区。竹资源区域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经济条件差,筇竹、方竹两大笋用竹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 m以上的高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要使丰富的竹资源转化为竹产业,根据竹笋采收必须在24 h之内进行“杀青”处理的属性,必须打通交通制约瓶颈,让初级加工车间紧邻林区,及时处理当日采收的鲜笋,才能确保原料质量,实现资源向产品的转变。
竹产区森林资源富集,自然风光宜人,森林环境优美,通过交通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塑造“以竹为景、以竹养心、以竹怡情、以竹修身”的旅游品牌,能够促进全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能够为开展林下種养业创造条件,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有机生态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完善竹产区基础设施条件不仅能够改善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还可以将竹产业拓展到乡村旅游业、中药材林下种植业、野生动物驯养及畜禽生态养殖业等等领域,实现跨产业融合,不断拓展竹产业发展空间。
3.4 加大科技创新,实现竹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跃进
1)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在竹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竹产业实用技术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参与昭通竹产业创业创新,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3)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竹产品加工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4)支持竹产品加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科技创新,积极开发竹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5)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6)搭建竹产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林产品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
3.5 拓宽投融资渠道,为竹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将财政产业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竹产业,扶持、孵化竹产品加工业,创建竹产品集散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以竹资源为基础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加大竹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竹业产业融合项目。3)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通过商业化运作方式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竹产业。4)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竹业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5)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竹产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