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 黄明刚 雷苗琳
摘 要 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县水稻二化螟为害逐年加重,为害周期加长。为减少二化螟的为害,衡阳县农业植保部门积极探索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项技术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阐述衡阳县二化螟发生为害的特点,分析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二化螟;防控关键技术;衡阳县
中图分类号:S435.1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1.014
1 湖南省衡阳县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及水稻病虫为害情况
1.1 基本情况
湖南省衡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辖有25个乡镇和1个园区,443个行政村,总人口126.7万。现有耕地面积6.97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6.01万公顷。衡阳县地处“衡阳盆地”北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降水量1 452 mm,年平均气温17.9 ℃左右。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933 334 hm2以上,总产600 000 t以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
1.2 水稻病虫发生为害情况
衡阳县水稻病虫以“三虫一病”为主,虫害重于病害。其中,二化螟大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偏重发生,稻瘟病轻发生,其他病虫害在各个乡镇有零星发生。近3年来,衡阳县水稻病虫害发生和防治面积均在33.33万公顷以上,挽回稻谷损失7万吨以上,实际损失稻谷1万余吨。其中,二化螟单项发生和防治面积在6.67万公顷左右,挽回损失2万吨左右,实际损失2 000 t。二化螟是衡阳县水稻上常发性害虫,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以单、双季混栽区为中心点向周边稻油区、纯一季稻区、山区逐渐扩散。二化螟为害逐年加重,为害周期加长,在全省范围内属于一类防控区。
2 二化螟發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水稻二化螟又俗称“钻心虫”,是为害水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螟虫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以及蛹4个阶段,只有幼虫阶段才蛀食稻茎。幼虫食性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高粱、玉米、油菜以及蚕豆等春熟作物。二化螟为害性极大,防治不好的田块损失10%~30%,严重的可造成失收。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螟蛾侵入产卵,特别是稀植高秆、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品种和丘块最易诱蛾产卵。分蘖期,二代初龄幼虫最初群集为害叶鞘,造成枯鞘;末期以后逐渐分散蛀食心叶,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造成枯孕穗;抽穗到扬花期咬断穗颈,造成白穗;灌浆、乳熟期为3龄以上幼虫转株为害,造成虫伤株。虫伤株外表与健株差别不大,仅谷粒轻、米质差;灌浆到乳熟期幼虫转株蛀入稻茎,茎内组织全部被蛀空,仅剩下一层表皮,遇风吹折,易造成倒伏且秕谷多,形成半枯穗。
2.1 衡阳县二化螟为害特征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趋向复杂化,有利于螟虫种群的不断积累,发生为害程度一直持高不下。一代主要为害早稻,二代主要为害迟熟早稻和中、晚稻,三代为害一季晚稻及双季晚稻,四代为害迟熟晚稻。
2.1.1 越冬代虫量大
从2016—2018年的数据来看,二化螟越冬基数在2017年达到高峰,死亡率却呈下降趋势(见表1)。
2.1.2 二化螟盛蛾期长,峰次多
据县植保部门测报灯调查,每年在4月10日开始见蛾,4月20日左右为第一次蛾高峰,4月25日左右为第二次蛾高峰;5月1—5日为第三次蛾高峰,5天累计蛾量达1 000余头,蛾量特大,盛蛾期更长。
2.1.3 发生时间早,发生量大,为害周期长
一代二化螟移栽至大田半个月后,表现出枯鞘或少量“枯心团”,有的甚至在早稻秧田上已见大量枯鞘。2017年4月26日,县观察区秧田每667 m2平蛾量874头,每667 m2卵量440块。4月28日,面上普查早稻秧田每667 m2平蛾量758.5头,是2016年同期普查的3.5倍,每667 m2卵量994块,较2016年同期增加11.9倍。5月3日在县观察区机插早稻田上,枯鞘蔸率已达17.5%,每667 m2幼虫1.2万条,每667 m2卵量44.5块。随着二化螟逐渐羽化,卵量、虫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2.1.4 世代重叠复杂
二化螟从第二代开始世代重叠,三代、四代犹为显著,更为复杂。
2.2 原因分析
水稻螟害的上升,与栽培制度的简化、品种布局、螟虫对酰胺类农药抗性以及气候变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2.2.1 水稻生育期参差不齐
衡阳县水稻品种多、杂、乱现象突出,插花种植普遍,加之直播、机插、人工栽插等多种栽培方式并存,使得水稻的分蘖期、破口期相对拉长,导致大量桥梁田存在,受害田增多,为螟虫的生长取食及繁殖提供了便利。
2.2.2 二化螟虫源基数大
秸秆全面禁止焚烧,稻草还田面积逐年扩大,二化螟虫源基数增加;机收面积占全年播种面积的90%以上,为二化螟越冬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大大降低了二化螟的自然死亡率。此外,衡阳县冬种油菜田也为二化螟越冬提供了场所。全县油菜面积大,使得早、中稻插期拉长,不便于二化螟防控时间的把握。
2.2.3 螟虫抗药性逐年增强
在病虫防治中盲目投入、打保险药、多种治虫药剂随意加大剂量使用,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大量天敌被杀死。后期害虫再生猖獗为害,常规药剂灭杀困难。另外,防治水平差异悬殊,特别是部分农户药剂选择及施用方式不当,将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3 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针对二化螟虫源基数大、为害时间长、范围广以及抗药性强等特点,衡阳县农业植保部门采取“绿色防控+化学防治”综合措施,积极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发展的技术推广模式,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1]。
3.1 物理防治措施
3.1.1 破坏螟虫生长环境,狠压虫口基数
衡阳县农业部门要求二化螟为害严重的乡镇农户在冬闲时节处理和集中烧毁带虫稻草,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通过这个方法,2016—2018年二化螟的虫源基数分别为13 000头、9 200头、3 100头,分别减少2.2%、2.9%、6.6%。
3.1.2 春耕时期灌深水灭蛹
板田稻桩是螟虫越冬的主要场所,遗留在田内的稻茬灌水翻耕深埋,可大量压低越冬代虫源基数,理论上可减少80%以上的虫源量。衡阳县农业部门通过深水灭蛹专项财政补贴,每年投入40万元,减少虫源基数30 %以上。但是,深水灭蛹技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2018年由于早春干旱少雨,缺水严重,深水灭蛹技术没有实施到位,其灭蛹效果比前2年的效果差。近3年衡阳县深水灭蛹技术推广应用对比情况,见表2。
3.1.3 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
性引诱剂诱杀技术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导致种群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下降,从而减少种群密度的一项生物技术。在二化螟为害区域每667 m2放置1个诱捕器,从始蛾期开始放置至盛末期收回,每代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衡阳县农业局从2016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140万元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技术,逐年减少二化螟虫源基数。近3年衡阳县二化螟性诱剂技术推广应用对比情况,见表3。
3.1.4 推广太阳能杀虫灯
在连片种植的稻区大力提倡灯光灭虫和生态调控技术。几年来,衡阳县农业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在西渡、台源、渣江、金兰以及洪市等万亩优质稻绿色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安装频振式灭虫灯500台,每台可辐射2.00~3.33 hm2,杀灭了区域内80%的二化螟等虫源,在减少用药量的同时,降低了环境污染,实现了优质、绿色、环保。
3.2 化学防治措施
3.2.1 精准测报
县农业植保部门定期在病虫测报点查验二化螟繁殖、发育及危险情况,同时编印《病虫情报》及时发放到乡镇、村组及农户。全年编印《病虫情报》20余期,其中关于二化螟防治的有10余期。每期病虫情报发放量都在20 000份以上。
3.2.2 适时防治
衡阳县农业部门制订了“统防秧田、综治本田,狠治一代,巧治二代,重视三、四代”的二化螟防治策略。防治适期必须在造成为害损失之前,以卵孵初期至高峰期施药为宜。
3.2.3 试验示范新药
由于二化螟对酰胺类药剂已逐渐产生抗性,试验示范高效药剂、优化配方组合,成为县农业植保部门的当务之急。通过近3年田间药剂筛选,县植保部门选出了防治二化螟的特效药剂,如可多克、红久、新长效散等防效好、尚无抗药性的高效药剂(见表4),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2.4 农业栽培防控措施
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减少二化螟桥梁田,是减少二化螟基数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衡阳县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早稻+晚稻优质稻”“一季晚稻”“油菜+一季稻”种植模式,严格分作业区域布局,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收的“五统一”栽培模式,减少桥梁田,尽可能错开水稻危险生育期与二化螟为害期。表5为各种栽培模式二化螟虫口基数对比。同时,积极培育壮秧,科学管理田间肥水和稻田农事操作,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水稻抵抗螟害能力。
4 二化螟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4.1 经济效益
4.1.1 稻田枯心率明显减少
通过绿色防控,尽管越冬代二化螟田间蛾量大,早稻一代二化螟田间卵量大且造成的为害率高,但前期很难看到早稻田有一代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存在(枯心苗不到0.01%)。此外,田间幼虫量相当低,后期也很少白穗及虫伤株,说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对二化螟有持续的控制效果。
4.1.2 增产明显
通过有效防控二化螟的为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农民将稻谷卖给湖南角山米业,2018年按稻谷收购价160元/50 kg订单收购(国家稻谷收购价126元/50 kg),每50 kg稻谷增收34元,每667 m2平增收400元左右;全县稻田平均每667 m2产量增加25~50 kg,每667 m2增收100元。
4.2 生态效益
通过推广应用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减少了农药用量,消除了农药残留,提高了稻谷品质,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衡阳县优质稻协会采用二化螟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应用面积0.67万公顷,生产的稻谷完全符合绿色稻谷标准,被湖南角山米业订单收购。
4.3 社会效益
二化螟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的推广应用,从思想上提高了广大农户生态控制虫害的认识,对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树立农民健康消费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5 二化螟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1)冬季大面积的油菜为二化螟越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导致病虫基数难以减少。衡阳县冬季油菜种植面积达到4.67万公顷以上,导致有效虫源田多。加之水稻机收,留桩普遍较高,为二化螟提供了栖居条件。控制二化螟的发生与为害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资和工价上涨、种粮效益低的情况下,有些绿色防控技术难以落实,老百姓积极性不高。
2)暖冬天气及8月下旬开始的适温高湿气候条件,适宜二化螟等病虫的生存繁殖。二化螟一代多峰、发生为害时期拉长,无疑增加了防治难度和成本。
3)一季稻与早稻、双季稻插花种植且插期不一,有利于害虫过渡为害;早杂、优质稻种植面积较大,杂交稻茎秆粗壮、营养丰富,有利于螟虫的发生;一般优质稻抗逆性差,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早稻抛秧、晚稻免耕的栽培方式应用越来越多,有利于病虫前期的发生等。这些栽培方式存在的因素既为螟虫生长提供了温床,又增加了对病虫测报防治的难度。只有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统一播期和农事操作方能解决。
4)防治时人为不可控因素增加了二化螟防控的难度,减少了防控效果。不按病虫情报规定的时间、配方用药,防治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如提早或推迟时间防治、随意更改用药配方、减少用药量、施药时田间缺水等,都难以达到应有的防治效果。最根本的问题是,酰胺类药剂均是以打卵孵高峰和一、二龄幼虫高峰为最佳的防治适期。对于超过3龄以上虫龄时,即使加入较多的速效药,防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由于种植大户或合作组织种植的面积大,很难做到在最佳防治时期内施完药。因此,在准确测报基础上,提前预报至关重要。此时,可以组织农民采用机动喷雾器或飞机喷药杀虫,提高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
5)二化螟防控的主要措施仍然离不开化学防治,但螟虫对药剂的抗性会逐渐增强,对新药配方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增加用药量对环境又会产生负面影响,而目前没有高效、环保的化合物来替代高含量阿维菌素。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防治二化螟药剂的研究和筛选工作,加强有效药剂的轮换和科学使用,防治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生物农药和其他特效药剂的使用年限和寿命。
5.2 对策
1)加强绿色防控示范。多角度、全方位进一步探索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
2)加强测报调查,准确发布病虫预报。全面促进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进村入户,提高农户的防治水平。
3)大力开展新农药新技术试验示范。为大面积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4)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大力推广飞防作業防治病虫害高效、应急工作。
5)加强农药管理。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药,坚决杜绝“坑”农“害”农现象,确保水稻病虫害防治使用高效低毒农药。
参考文献:
[1] 欧高财.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2(8):60-62.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