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4年以来,祁东县二化螟暴发成灾,动摇着祁东县粮食生产的根基,并给稻谷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为此,全面调查了祁东县2014—2016年二化螟发生与防控情况,分析了大暴发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分区治理、防控策略和全面系统防控等措施。
關键词 二化螟;粮食生产;暴发成灾;调查;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09.001
水稻二化螟是我国南方稻区的重大害虫之一,祁东县是二化螟的重发地区。2014年以来,受害虫抗药性水平提高、缺乏高效防治药剂、气候变暖及桥梁田增多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祁东县水稻二化螟的危害逐年加重,防控形势严峻,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打击了规模种植主体种粮积极性。因此,积极开展二化螟发生与防控调查,分析二化螟暴发成灾的原因,找准二化螟灾害防控策略和措施,对于有效防控水稻二化螟为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确保“农药零增长”行动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二化螟发生的程度与为害
1.1 二化螟喷井式暴发,成灾面积呈指数攀升
2014年以来,祁东县水稻二化螟呈现发生范围广、为害损失重、社会影响大的特点。据调查,2014年祁东县灵官镇奇龙村、石亭子镇石堰村2个村双季晚稻二化螟暴发,成灾面积约33.33 hm2,产量损失在10%左右,绝收面积4.67 hm2。2015年,以这两个村成灾区为中心,扩散到以5 km为半径的区域内暴发成灾,其他乡镇零星出现重灾点。到2016年,全县全面暴发,其中以灵官镇和石亭子镇为害最重,危害程度从东到西呈阶梯状加重,全县每667 m2损失稻谷在200 kg以上。据祁东植保部门数据统计,2014年全县二化螟中、晚稻成灾面积
0.30万hm2,绝收面积44.67 hm2,占成灾面积的1.47%;2015年成灾面积1.35万hm2,绝收面积866.67 hm2,占成灾面积的6.4%;2016年成灾面积2.916万hm2,绝收面积
4 280 hm2,占成灾面积的14.68%。3 a来,抗性二化螟问题在全县水稻区越来越严重,成灾面积呈指数攀升。
1.2 危害触目惊心,直接损失大
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水稻二化螟为害,使得祁东县蒋家桥镇祥喜合作社13.33 hm2一季稻和7.33 hm2双季晚稻绝收,667 m2产50 kg左右,还抵不上请收割机的工钱。
2015年,祁东县中晚稻种植面积3.78万hm2,水稻病虫害总体上属偏重发生,其中,中晚稻二化螟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据统计,中晚稻三、四代二化螟发生面积9.87万hm2次,防治8.67万hm2次,挽回损失16 510 t,损失3 450 t;成灾面积达589 hm2,仅次于2000年和2001年;属祁东近15 a来罕见的大发生年。
“种了这么多年水稻,从没见过这么严重的虫害。”2016年祁东县灵官镇种植大户李兴平、刘崇高、周峻、李益元等人告诉笔者,往年100株稻子可能只有几株受到二化螟为害,2016年667 m2田的虫口数量达到数万头。剥开一株水稻,可以看到里面有二三十条虫子,二化螟发育极不整齐,一到五龄的虫子交叠在一起为害,虽然中稻、晚稻比往年一季多打了二遍药,还是打不下来。李兴平、刘崇高、周峻、李益元等大户中稻产量损失35%~38%、晚稻损失38%~45%。过去一般年份种667 m2水稻农民还能挣到200~300元;二化螟产生抗性以来,种植大户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而且防治效果不佳导致减产。所以,二化螟吃掉的不仅仅是大户的利益,更是种植者的血本。
1.3 防治成本增加、防效下降
重发区水稻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及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经济损失较重,甚至无力偿还贷款,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发展。据2016年调查,农民防治螟虫每667 m2次达30多元,现在一季每667 hm2二化螟防治成本达160元,有些统防统治合作组织甚至出现亏损。许多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负责人反映,如果螟虫抗性防治问题不解决,不单单使植保工作难度加大,同时影响农资行业声誉,甚至还直接影响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农民增收和种粮积极性、农村社会稳定。其中反映最强烈的是农民对基层农资供应商的不信任,认为他们在卖假货,加剧了农户和经销商的矛盾,导致一些赊销的货款无法收回。好多农资经销商都说,赊销的农资碰到抗性害虫出现,农民扯皮、赖账的事就会时有发生。
1.4 增加防治次数和用药剂量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植保部门盼望防治二化螟新的化合物出现,否则,防治难度加大。祁东县植保植检中心负责人刘新民说:“二化螟这么严重,对氯苯虫酰胺产生了抗性,新的化合物防治跟不上,我们专业人员心里没底气!”为了快速、高效杀死二化螟,部分地区大剂量使用水胺硫磷、阿维菌素、氯苯虫酰胺等药剂,一季水稻防治次数就达到4~5次,这势必带来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2 二化螟暴发成灾的原因
2.1 基数不断增大,高峰日灯下蛾量和田间卵量超历史
据祁东县植保植检中心调查监测,连续4 a二化螟冬后基数调查结果表明,二化螟越冬基数不断增大,现已具备大发生基数。2014年冬后定案调查结果,全县冬后二化螟大田667 m2平均虫量754条,与2013年(743条)相近,属中等发生基数。2015年3月12—14日,查风石堰观察区各类型虫源田,冬后667 m2平均虫量911条,比2014年增22.4%;但灵官镇、砖塘镇、过水坪镇边远山区,因常年使用同一种农药而效果差,667 m2平均活虫15 368条,为特大发生基数。2016年2月23—25日,查风石堰观察区,全县冬后二化螟大田667 m2平虫量2 150条。2017年,全县冬后二化螟667 m2有虫2 064条,是常年(799条)的2.58倍,呈大发生态势,尤其是中西部的常年重发生区如灵官镇、砖塘镇、蒋家桥镇和城连墟乡等地冬后二化螟667 m2平均虫量达2万条,调查组对全县63个规模种粮大户940.7 hm2大田二代螟诱杀灭虫技术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3月1日,全县二代螟性诱灭虫平均单器诱虫18~51只,高的66只,单灯诱蛾109只,高峰日534只,灵官镇、砖塘镇、蒋家桥镇和城连墟乡等地早稻秧田和直播田秧苗二化螟卵块每667 m2平均892块,高的每667 m2超过1 000块,已达到特大发生基数,祁东被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划为一类防控区(危险区)。
2.2 二化螟抗药性增强、施药方式不当
近年来,二化螟的抗药性上升很快,已成为非常难防的水稻害虫。祁东县从2007年开始连续多年推广使用氯苯虫酰胺,已形成了抗性种群。目前,祁东县防治二化螟,大面积使用的是康宽、普尊、福戈等(氯虫苯甲酰胺),30%稻腾、20%垄歌(氟虫双酰胺)和10%龙灯福先安(氟苯虫酰胺)等,这些都属于酰胺类农药。由于推广酰胺类农药已有七八年,以前酰胺类的康宽、稻腾比较管用,农民就常年连续单一使用,抗药性不断上升,以致药效不再理想。而常规药剂如三唑磷、杀虫双等对二化螟防效较差,国内缺少有效防治二化螟新的化合物,防治压力大。加之施药方式存在问题,打药时田里无水、用药液量不足,防效最好的药剂也只有50%。除药剂本身外,抓住防治时机也很重要。二化螟一旦钻入水稻茎内,防治的难度将增加很多,防治适期只有短短的几天。例如,2015年蒋家桥镇种植大户罗春吉不考虑二化螟基数,选择药剂不当,未抓住防治适期,施用了“呗棒”(藜芦碱)防治6.67 hm2中稻,其中有4.67 hm2螟害成灾。大多数种植户缺乏技术,在防治前后未能调查虫量,不能因地制宜施药,更谈不上精准施药,只是盲目地跟随别人一月打一次药,造成药剂浪费而防效较差。
2.3 世代重叠、发育不整齐
受暖冬气候的影响,祁东县二化螟从过去不完整的四代发育为完整的四代,且世代重叠、发育不整齐,增加了防治难度。二化螟在祁东县一年发生四代,一二代为害早稻,三四代主要为害一季中稻和晚稻。过去,四代二化螟因发育不完整,有时不需防治,或防治施药一次即可。近年来,四代二化螟形成两个峰次,两峰间隔10 d左右,需防治两次,即9月10—15日、9月20—25日。在早稻上,第一代二化螟也形成两个峰次,两峰间隔10 d左右。第一代油菜、板田的虫子发育早,形成一峰于5月5日左右在抛秧田危害;第一代草垛稻草里的虫子发育迟,形成二峰于5月15日左右在油菜田收割后插下的水稻上为害。目前,二化螟防治主要还是依靠化学防治,以前防治二化螟早稻2次用药可以过关,一季稻或晚稻3次用药可以过关。现在,由于单双季稻混栽区插花种植普遍,造成田间蛾、卵、幼虫、蛹四种虫态并存,世代重叠严重,尤其三四代二化螟出现多次蛾蜂,防治适期难以把握,防治难度加大,一季水稻防治次数就达到四五次,一季稻、晚稻二化螟667 m2用药剂成本由过去的32元提高到160元。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晚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大量二化螟聚集到晚稻田为害,药物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晚稻损失增大。2016年,祁东县过水坪镇种植大户陈彩云的
13.33 hm2烟-稻,晚稻只收150~200 kg/667 m2,减产60%以上(正常最低可收500 kg/667 hm2)。
2.4 栽培制度不合理
耕作制度的改革,双改单、抛荒面积的增加、插期不一、超级稻的推广,使二化螟在任何时候都有丰富的食物来源。一是祁东县杂交稻、优质稻种植面积大,占比90%以上,其中98%以上为粗秆大穗型品种,有利于二化螟取食为害和繁殖。据田间调查,祁东县中稻和一季杂交稻二化螟卵块最大的卵粒数达110粒,是早稻和普通常规稻的3~5倍。二是水稻混栽普遍,栽期不一。一方面增加了桥梁田,有利于二化螟过渡辗转为害,拉长了危害期;另一方面,寄主增多、食料丰富,增强了二化螟种群繁衍能力与危害程度。三是简化栽培,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严重,致使禾苗生长嫩绿,散发出来的稻酮芳香化学物质易招致螟虫产卵集中为害。四是田园不清洁,杂草丛生,有利于二化螟转移和转主繁殖与取食为害。二化螟属于杂食性害虫,它有多种寄主植物,包括水稻、禾本科杂草、玉米、高粱、甘蔗、茭白、芦苇和茅草等,二化螟在任何时候都有丰富的食物来源。
2.5 机械收割留桩高使二化螟越冬死亡率低
机械收割的留桩较高,降低了二化螟越冬死亡率。据不完全统计,祁东县水稻机械化收割率达76%,而机械化收割留桩高,有的达60 cm以上,留在禾蔸里的虫量占总虫源的80%左右。受暖冬气候的影响,二化螟幼虫在禾蔸里能够安全越冬,死亡率极低,致使下一季二化螟基数大大增加,这是祁东县水稻二化螟暴发与残留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防治策略、主要技术及应对措施
3.1 防治策略
强化区域治理,主攻抗性二化螟重发区域。坚持综合治理,运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压低虫口基数;加强虫情监测预警,抓住重点区域单双季混栽区(包括早稻+晚稻、一季稻、油菜+一季稻、蔬菜+一季稻、一季稻+再生稻混栽区),重点是二化螟对主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的乡镇,抓住关键节点,科学使用农药进行应急防控,狠治一代、巧治二代、重视一季稻和晚稻三四代,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强度,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危害,保障水稻生产、稻米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3.2 主要技术措施
3.2.1 监测预警
在二化螟发生严重地区增设二化螟的监测点,加强对二化螟重发区域的虫情监测,提高预报准确率,明确防治时间、防治对象田,提高防控成效。
3.2.2 农业防治
一是减少插花种植。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严格作业区域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播期,减少二化螟桥梁田。二是适期播种。单季稻区适当推迟播种期,宜在5月20日以后播种,减少二化螟落卵量。三是集中育供秧。推广集中育供秧,做好带药下田,降低大田防治壓力。四是稻桩处理。提倡低茬收割,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减少越冬虫量。五是灌水杀蛹。全面落实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结合栽培措施,及时翻耕灌深水灭蛹,降低二化螟虫源基数。
3.2.3 生态生化物理诱控技术
一是种植诱虫植物。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着卵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二是种植显花植物。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撒种草花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食料和栖境,提高二化螟寄生蜂种群数量。三是广泛推广应用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技术。性诱剂诱杀每667 m2放置一个诱捕器,从始蛾期开始放置至盛末期收回,每代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未翻耕的板田、栽培冬季作物的油菜与蔬菜田,是重要的虫源田,需同时应用性诱技术。四是有条件地方可采用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的控制面积为2~2.7 hm2,注意天黑开灯、凌晨一点关灯。
3.2.4 科学用药技术
3.2.4.1 抓住防治关键点
狠抓中、晚稻秧苗防治;双季稻以第一三代为重点,祁东县属于省划定的一类防控区,还要着重抓好迟熟早稻第二代、晚稻第三、四代的防治;单季稻以第二三代为重点,大发生时分蘖期和穗期治螟并重。
3.2.4.2 抓住防治时期
坚持按防治指标适时用药。防治分蘖期二化螟,当枯鞘株率达3%或枯鞘丛率达5%时用药;防治穗期二化螟,如上代每667 m2残留虫量500条以上,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时(每667 m2卵块数达到50块),在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药防治(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脲两类农药要提前到卵孵始盛期)。主害代防治争取大面积一次用药防治过关,祁东县属于一类防控区(危险区)有几个蛾蜂时,可按压前峰、控后峰的策略适当增加防治次数。
3.2.4.3 防治药剂与施药方法
各乡镇应根据本地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水平和药剂筛选结果选用有效药剂,开展轮换用药与交替用药。湖南省植保植检站于年初对水稻二化螟防控进行了部署,对用药种类和方法明确要求,根据2015年二化螟发生危害情况和水稻种植结构、气候等条件,将全省防控区分为三大类,分区施治。祁东县属于一类(危险区),应选择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限对第一代二化螟)与高含量阿维菌素,或高含量甲维盐、杀虫单、杀虫双、丁烯氟虫腈等药剂混用,世代重叠明显时建议增加氟铃脲等杀卵性较强的药剂。提倡添加激健、怀龙特、有机硅等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穗期防治药液量常规药械防治不少于30 kg/667 m2,植保无人机防治每667 m2不少于1.2 kg/667 m2,苗期可适当减少药液量,防治时田间要保留浅水层。施用阿维菌素、甲维盐、苏云金芽孢杆菌时,需避免高温、强光照下用药。
3.3 主要行政措施
3.3.1 将二化螟灾害防控提升为政府行为
二化螟在祁东稻区局部成灾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造成的损失一点也不亚于水旱之灾。二化螟生物灾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连续性和叠加暴发性。二化螟防控事关全县粮食产业安全、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稳定、专业化统防统治健康发展,以及2020年农药零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政府主导是要把二化螟防控上升到政府层面,部门领导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做好汇报,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以政府名义召开专题会议、下发专门文件、组织开展防控。只有这样做了,二化螟重发区水稻统一栽培类型、统一播期、全面翻耕灭蛹等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属地责任指各乡镇、村组管理一方,守土有责。县里负责全县,乡镇负责全乡,村组负责全村,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责任机制。联防联控要求区域内统一防控、区域间协调防控。为了实现区域间的联防联控,祁东县植保植检中心牵头制定防控策略与技术方案,乡镇负责培训和情报的发放,村组负责各项具体措施落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冬后基数调查和监测;开展二化螟防控主打药剂抗性水平监测;开展新药剂、新产品筛选与试验示范;开展督促检查;共享互通二化螟发生、发展、防控情况。
3.3.2 加强财政投入,对公益性防控措施进行补贴
二化螟防治要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做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对于2017年二化螟一类防控区的祁东县来说,一定要做到三个务必:一是务必全面实施冬后及时翻耕灭蛹,栽培冬季作物的稻田采用性诱剂诱杀越冬代成虫,降低初始虫口基数;二是一个作业区域内务必统一栽培类型,坚决避免单、双季稻插花种植、统一品种、统一播期,减少二化螟桥梁田;三是一个作业区域内务必组织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或群防群治。这些措施在较大区域整体推进,可减少70%~80%的虫害基数。然而,在现有农村体制下,农民或规模种植主体执行不了,小区域实施没效果,它属于公共防控措施,需要政府行政推动,并予以补贴。
3.3.3 严格实行责任制度,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控制二化螟的成災要做到责任到位,要求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制。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植保部门负责人为技术责任人;绝不能因监测预警不到位,贻误了最佳防治时机,绝不能因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造成病虫害暴发成灾。各级政府要求农技人员必须做到“五有”,即有科学的防控技术方案;有准确、及时的监测情报,或适时发布的灾害预警警报;有执行力强、措施硬扎的防控措施;有专项督导;有责任落实措施和问责制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7-03-12
作者简介:高冬梅(1972—),女,湖南祁东人,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植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