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唐
水稻二化螟是本地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各时期的危害对产量影响都很大。因其蛀入水稻茎内为害,被害株基本绝产。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发生危害,下面对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
二化螟也叫水稻钻心虫,全国稻区均有发生,是北方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它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可引起不同的为害。在水稻分蘖初期,幼龄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造成水稻枯鞘;以后逐渐分散蛀食新叶,形成枯心苗;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形成枯孕穗;抽穗到扬花期咬断穗茎,产生白穗;灌浆到成熟造成虫株伤害;蛀入茎内易引起风折,造成倒伏。近年来,因水稻机收,留稻茬较高,使水稻二化螟越冬成活率较高,在本地区该虫发生呈明显上升的态势。现将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生活習性
二化螟1年发生1~5代,在北方发生2代,一般以第二代为害最重。越冬幼虫在4月下旬日平均气温15℃时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于6月下旬为害水稻秧苗出现枯心,第二代幼虫于8月上旬出现,水稻稻穗受害,形成白穗,对水稻产量影响也较大,成虫白天隐藏在稻丛或杂草中,多停息在稻株离水面1.5~3.5厘米处,晚间出来活动。成虫有趋光性,喜欢在稀植、高秆、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稻田里产卵。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7~10厘米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卵2~3块。每块约有卵70~80粒。
初孵幼虫喜欢群居,大多在水稻叶鞘内进食叶肉,受害叶鞘形成黄色枯状斑块。三龄后分散开,在叶腋蛀入茎杆,并能转移到其它稻株上进行危害,严重时,一条幼虫能为害8~10株水稻苗。
2 发生规律
2.1 气候
二化螟不耐高温,35℃以上的高温常引起二化螟幼虫的大量死亡,一般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在80%~90%以上,有利于幼虫成活。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和末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多雨、潮湿、温度低、湿度大,为害重。温度高,湿度低于70%以下,少雨多旱,发生就比较轻。
2.2 食料
不同类型的地块,卵块的分布不平衡。本田多于秧田,分蘖期和孕穗期产卵特别多,可比其他生育期多数倍甚至数十倍。秧苗期是螟虫入侵为害明显的抑制期。一般分蘖期和孕穗期的侵入率和存活率都较高,而圆秆期以后则较低。杂交水稻受害较常规稻重。
2.3 栽培制度
水稻栽培制度与二化螟数量的消长和为害有密切的关系,如稻种混杂、生长不齐、使水稻受二化螟为害时间拖长,二化螟危害加重。壮秧移植后,返青、分蘖、抽穗、成熟均可提早,能减轻二化螟危害。合理施肥,用迟效肥料做基肥,酌量搭配速效肥料,并分期看苗追肥,水稻生长健壮整齐,二化螟为害轻;施肥不合理,用速效肥做基肥,或初次追肥过多,稻苗前期生长过旺,二化螟集中产卵为害,会造成严重的枯心苗;前期缺肥,苗黄,幼穗分化期氮肥施用过多,会使叶色乌绿,会诱集二化螟蛾产卵为害,造成严重的虫伤株和枯孕穗。
3 防治方法
3.1 生物物理防治
3.1.1 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防效一般在70%左右,可有效地杀灭水稻二化螟卵。
3.1.2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水稻二化螟,能有效地消灭水稻二化螟成虫,防效一般在70~80%。
3.1.3 利用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能有效地杀灭水稻二化螟成虫,防效一般在90%以上。
3.1.4 利用阻虫网防治水稻二化螟,能有效地防治水稻二化螟成虫,防效能达到60%以上。阻虫网高度要达到2米以上。
3.2 农业防治
挖毁稻根,处理稻草,铲除杂草,减少虫源,灌水灭蛹。
3.2.1 提倡秋翻地,可消灭越冬幼虫,但由于不及时耙地,幼虫还有大量存活,应结合春灌水,可以消灭二化螟越冬代幼虫。
3.2.2 在越冬地块上于化蛹盛期进行深灌,灌水3~4天,可消灭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二化螟幼虫初蛹期,采用烤田或浅灌水,促进降低化蛹部位,至化蛹高峰期,猛灌深水(10厘米以上)3~4天,可有效地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3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应采取“狠治第一代,巧治第二代”的策略。
3.3.1 18%杀虫双水剂,用量200毫升/亩兑水50千克,喷雾或者泼浇施药。
3.3.2 20%氯虫苯甲酰胺胶悬剂10毫升/亩、40%氯虫·噻虫嗪8~10克/亩或20%三唑磷乳油120毫升/亩,兑水50千克喷雾。
3.3.3 33%高效甲氰菊酯·辛硫磷乳油。用1500~2500倍液喷雾。
(作者单位:124119辽宁省盘山县古城子镇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