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鑫
[摘 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使用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也在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希望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本文阐述了高校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并着重阐述了高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2.101
[中图分类号]G6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9)12-0-02
1 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一定影响。在当今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主要工具。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将高校职工和领导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费用。由此可见,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建设是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满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需求。此外,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减少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他们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确认和数据更新上能够节省时间,保证真实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第二,有利于高校管理者科学、高效、便捷地完成管理工作。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高校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教职员工的动态信息、人本资源配置、绩效情况。同时,教职员工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学校的规章制度、通知、自己的薪资情况等。第三,管理人员可以快速处理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共组的公正公开性。尤其是涉及个人利益的职称考评时,人力资源工作者可以根据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进行评定。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但是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仍旧比较落后。第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信息化建设研究慢。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仍旧将工作中心放在人事管理上,不注重对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的参考应用,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度较低,难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数据。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仍面临很多挑战因素。第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有力支持。高校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工作不够重视,再加上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产品的自主研发和购买都需要大量资金,管理者囊中羞涩,难以为其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第三,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软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软件产品不规范、生产厂家资质不合格等一系列问题。某些软件厂商的软件产品只满足了自身销售要求,并未全方面考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进而导致人力资源软件产品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不匹配问题。
3 高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有效策略
3.1 做好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准备工作
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工作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衡量高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高校应针对本校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应满足适用性、渐进性、配套性、可实施性原则,千万不要脱离实际,得陇望蜀,妄想一步到位。如果规划与实际情况相脱离,那么就是一纸空谈、毫无作用。应用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不仅会增加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还会拖延实行时间,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展。由此可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实际运行不断调整和变化。因此,高校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步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第二,注重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不仅基于技术要求,更基于管理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实施和开发。因此,加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培养至关重要。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操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设备应用技巧,还要注重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未来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才能迎难而上、及时适应岗位工作,不断提升自己。
3.2 构建全面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
高校必须构建满足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储存、更新、应用高校内部人力资源数据信息。所收集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3大类,分别是人事数据信息、教学信息、学术成果信息;构建步骤分为以下3步。第一步,选择数据库架构。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数据库框架结构有C/S结构、B/S结构及C/S、B/S混合结构3种。B/S结构通用性比较强,任何浏览器都可以使用;C/S结构相比于B/S结构的通用性没有那么强,需要通过专用软件服务器实现数据系统功能,受到地域限制因素比较强,但基于这一结构设计出来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操作界面个性鲜明、反应速度快;C/S、B/S混合结构结合了两种结构的优点,应用这一结构,既能够提高人机界面的操作性,简单步骤,还便于用户远程登录使用。第二步,确定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需求。在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业务分析之后,可以确定人力资源部门的功能模块,然后在这些模块的基础上设计数据库。第三步,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如从员工档案、各类文件、员工自我反映信息资料中进行收集,收集完成后,将数据信息整理入库。从构建数据库的步骤可以确定高校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职务履历信息、学历信息、职称信息、技能等级信息、奖惩信息、人才信息、证书信息、培训信息、护照信息、家庭信息和其他信息等13个界面。高校构建的数据库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第一,数据信息共享、跨数据库查询和统计功能。也就是说,通过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能够对职工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维护,能够统计发生变化的数据信息;第二,具备与Word、Excel等办公表格和文档工具相互接连的功能;第三,具备可扩充性功能,也就是指建立的数据库系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添加、更新数据信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信息滞后、数据库信息匮乏等问题;第四,具备异库转换功能,所构建的数据库系统应采用C/S、B/S混合结构,应用这一结构为信息化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进行相互转换。
3.3 构建校园网、加强数据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校园网,具有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等特点。校园网能够满足各个部门传输数据信息和数据信息共享交流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构建,同时,还应加强数据信息的规范管理。首先,加强对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具体包括员工就职经历数据信息、考勤数据信息、薪酬数据信息等,保证其真实无误;其次,加强高校基本业务数据信息管理;最后,做好人力资源数据库的优化工作,具体从数据库逻辑结构优化、SQL查询语句优化两方面开展。从数据库逻辑结构方面来看,将数据文件信息和日志文件信息进行系统分布,对提高数据库性能非常重要。此外,高校应将各种存储表进行规范管理,将两个相互关联的表放在不同的物理存储设备或者使用SQL分区技术将大表进行分割管理,这种数据分离的形式能够优化数據库性能。尤其对高校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而言,数据信息不断增加、访问量比较大,严重影响数据路的运行速度。通过这种“使用分区”方式,将大表进行合理分区,当表和索引变大时,可以通过数据自动分区的方式来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速度,既能节约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又能节省数据查询时间。从SQL查询语句优化来看,可以优化算法结构的简单化方式,也就是在查询语句设置时,尽量设计简单的算法结构,尽可能限制结果集航数。同时在对字段进行表达式操作时,如果可以最好不要使用WHERE查询语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数据搜索引擎通过索引对数据库中所有数据进行查询扫描。
4 结 语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方面也不例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求。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为研究对象,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完善策略来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子叶.基于大数据思维下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品牌研究,2018(5).
[2]张侠.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8(17).
[3]张立志.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J].城建档案,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