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树江 赵春新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颁布、贯彻、落实到实施经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各个学校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提高教育质量,可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会把改革的侧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上。针对这一问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仔细研读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与时俱进地在自己的课堂上落实新课改。
关键词: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
相比之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与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它的实操性更强,这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引导学生提高在计算机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在社会的发展早已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使用更是越发普遍。小学生通过合理利用计算机不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外界信息,提高自己的眼界,拓展知识面,还能掌握简单的文字处理、图片处理等技术,这门课程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不容小觑。
一、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我们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亦步亦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就会被逐渐削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讲授,还要给学生授予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下有效学习。
二、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不同科目的安排有利于形成均衡合理的教学结构,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教育与科技的接轨,只有我们充分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我们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接班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小学阶段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很多发达地区的授课已经将互联网与课堂融为一体,教师授课、布置作业、板书等都在利用多媒体,学生听课、做练习、提交作业也都是在平板上一气呵成。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基础为电子化课堂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同时打开电脑和书本对照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就课程内容的选择,我们更偏重于基础性、实用性的知识。比如说文字、图片的处理,表格的制作等,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本,针对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化繁为简。比如说在学习文字处理的时候我们要教授学生复制、粘贴、剪切文字。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选中文字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指令;第二种是选定文字在Word“开始”栏选择指令,最后一种就是利用键盘中的快捷键对文字进行操作处理。小学生学习文字处理对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编写成儿歌、童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初期学习。
四、课程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实用性”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而言,教师还要把实践、创新的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由爱信息技术到懂信息技术,最终学会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谨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当课堂上出现预设与生成差异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鼓励工作,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积极解答。即使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坐在电脑面前实时操作,但我们仍然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设立“谁是打字王”的比赛,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设立好有关的奖项,以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赛欲望。这样的活动充当了课堂的调味剂,活跃课堂氛围,调节学生情绪,让信息技术课在一张一弛的状态下焕发生机。
五、课程评价
大多數教师的课程评价都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总是把教师当作评价的主体,但是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尤为重要的。强调评价的重要性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多以鼓励、表扬、引导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课程管理
我们之前的教学课程主要以国家课程为主,在新课改的推进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生本课程也走进了校园。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文化差异的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进行课程管理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根据学生的学情做出相应的变动,让手中的教材活起来,让这门课程更具有灵活性。
想要实现新课改与小学信息技术的无缝接轨,作为教者还是要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落实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提高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动态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很高,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状况很多都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课堂活动的设计也要具备灵活性,教学内容切记贪多,争取让学生一课一得,让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张开双翼起跑的课堂。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