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戏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语文增强学生的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表达能力以及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想让学生不比别人落后,在其读小学时便已经承担了繁重的学习任务,而这也就是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仍然占据教学模式主流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把教育戏剧与小学语文课堂融合将会使语文教学变得动态化、多元化、丰富多样化,在使学生学习到戏剧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通过戏剧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形成更好的共鸣,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而且还能达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戏剧元素;小学语文课堂;启发;运用
戏剧是一门艺术类学科,它要求一种综合表演性,让演员可以更好地展示现实生活。戏剧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提倡的是一种体验式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再是以往传统的静态说教模式,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自发地、非正式地通过戏剧活动来听、说、读、悟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因此,借助教育戏剧元素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主动性,利用教育戏剧辅助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在传统说教模式教学中难以攻破的壁垒,原因在于戏剧这门舞台艺术本身就是多种元素、多门科目的集合体,学生在教育戏剧活动中,会更加积极主动。这样也会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协助能力等。根据这些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上其实需要教育戏剧元素。
但是我们的语文书中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融入教育戏剧的范式,所以我们要提炼出课文中可表演的内容,明确表演的具体目标和形式,并思考利用哪种范式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展开探究与思考。务求要利用戏剧教学范式助教师一臂之力——突破重难点。
一、加强文本对话能力,戏剧来助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育特别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特有的理解与最特殊的情感体验,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公平对话。所谓的阅读教学就是文本、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共同谈话的过程。因此根据这种理念来看,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提要求的人,更是组织与指导教学过程的人,因此应该构建公平、民主并且能够一起进步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我会让学生在人物明显、对话生动有趣的时候,进行角色表演。
如《雪孩子》这课中,雪孩子奋不顾身救小白兔的那一段,是学生学习句式、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重点段落,我利用“角色扮演”和“坐针毡”这两个范式引导学生体会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别扮演“小白兔”“雪孩子”“房子”和“火”。表演前,我提醒大家注意文中写到雪孩子救人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和声调、想象当时雪孩子的神情等。让学生在心里通过想象去排练一遍,再来表演这一段内容。所以学生在表演时十分投入,尤其表演“火”和“雪孩子”的学生都准确地表演出火的凶猛、雪孩子的勇敢。在“坐针毡”这个环节中由一位扮演过雪孩子的学生接受同学们的提问,感同身受后的“雪孩子”在一个个提问中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一开始时是害怕的,但是救人的迫切愿望让他战胜了恐惧”。这不就是我们想传达给同学的“舍小我”的品质吗?这种表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升华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说是三倍的收获。
二、留白想象,戏剧能补充
即使是那些处于低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课本中也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文章,而这些文章中的一些艺术性的留白也给学生创造性地表演提供了契机。
例如:《雾在哪里》最后部分写雾消失了,课文只两句话,“雾呢?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引导他们:“大海”“太阳”“小黑猫”等都曾经被雾遮挡过,现在雾消失了,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假如你变成了雾,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用“角色扮演”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动作与台词,从某一幕开始,让学生经过练习的基础去表演。巧妙地借助教育戏剧的范式为本课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得以提高,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突破难点,戏剧助探究
语文文本中有太多内容都是为了培育学生。它们有的渗透着先进技术存在的魅力,有的掺杂着古人留下来的高风亮节,有的包括了保护环境的内容。这些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的课文在教学中最忌讳说教,但是一般这样的课堂又难以摆脱灌输式教学的怪圈。但戏剧教学的融入所带来的快乐、热情的批判思考使这些课堂马上丰富生动起来。学生以自身代入角色,以安全距离投入情境中思考、感悟,德育效果水到渠成。
诸如,二年级书中的一篇文章名为《风娃娃》,它是一篇哲学文章。这篇文章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优缺点。但是需要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会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定格画面”“魔法照片”和“思路追踪”的范式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出风娃娃都做了哪些事情,分小组将这些事情进行“定格画面”和“魔法照片”表演,让学生对每一个场景都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入的思考空间。最后进行“思路追踪”,学生在这采访、被采访、一起汇报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思考的时间,切实地体会到风娃娃好心却办坏事,从而得到启发自己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能全凭自己的感觉,还要看看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
四、联系生活,戏剧巧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思想教育的课文有许许多多,这些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特点。现实中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与生活经验。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怎么给他们传承优良品质呢?怎样把文本带进生活呢?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正好教育戏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语文的深层意义在于文字情感影响生命价值的思考。情意的捕捉、态度及对文本价值观的确立,正是语文传承的核心。比如我讲授《葫芦》这篇文章时,学生只顾着看葫芦,却忽视了正在啃食叶子的蛀虫。但是从他们的生活阅历中体会不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要改正,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这个道理。更不用说在现实环境中同它结合起来。所以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利用“专家外衣”和“肺腑之言”这两个教育戏剧范式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首先让学生分别分小组扮演“植物专家”“村长”“旅游局局长”“买葫芦的商人”。小组讨论,轮流上台与种葫芦的人交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沉稳有条理,一步一步地给种葫芦的人建议。看着他们有条不紊的交流真的就像一位小专家。经过上面“专家外衣”铺垫,在“肺腑之言”这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完全打开了思路,不仅写出切实有效的建议,还能联系生活实际对种葫芦的人加以劝告。在本节课的拓展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一系列的戏剧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感状态,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文中,又从他们熟悉事物着手慢慢地引领他们从文中文本走进生活,升华情感。
教育戏剧的元素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丰富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身心体验为前提,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文本更贴合,以达到与文本很好的溝通交流,最终与它产生共鸣。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戏剧范式中学生并不只是为了“演”而“演”,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教育戏剧的加入并没有弱化语文能力的培养,反而是在学生乐学的环境中不断地加强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训练,在生生和师生交流沟通时,或通过以往的感性认知,或是强化实践操作内容,从教学重难点入手,以课本教材为依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使学生情感与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加强与丰富,借助肢体语言清除文字符号构成的障碍,使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以此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最后可以实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池夏冰,董蓓菲.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功能与路径[J].基础教育,2017,14(6).
[2]王添强.戏剧教学法:小学教案与实务[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8-01.
[3]李颖致.构建儿童阅读与教育戏剧整合课程的探索:以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8,7(10):45-46.
[4]马利文.教育戏剧:引导德育新范式[J].中国德育,2016(9):24-27.
作者简介:陈炫静,出生于1993年7月,性别:女,籍贯:广州番禺,学历:本科,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供职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傍西小学,研究方向:教育戏剧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