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及“山药蛋派”总会被不断提起,但客观地说,他的很多作品离经典还差得很远。本文将从文本陌生化、文艺的自主性等俄国形式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赵树理的《登记》。从而期望更客观地看待赵树理及“山药蛋派”。
关键词:赵树理;《登记》;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作者简介:周铠文(1998-),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1
一、文本结构与作者意图
不得不说,如果把赵树理的小说作为史料来研究,其作品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用大众化的语言,以现实主义精神写农民问題,展现了很多当时政治背景下的社会怪象,有一定的标本意义和研究价值。但客观地说,他的很多作品离经典还差得很远。尽管对经典的定义莫衷一是,但一部能够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至少应该展现作者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拥有陌生化的语言,彰显文艺的自主性。
而赵树理抱着“文摊家”的志向努力创作的很多作品,却都因过分迎合大众和政治而降低了文学性,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丧失了文学作品的精魂。
以《登记》为例,《登记》讲述了自由恋爱的小晚和艾艾在燕燕、自己父母和《婚姻法》的帮助支持下经历重重困难终于登记结婚的故事,期间还描述了小飞蛾和张木匠、燕燕和小进的婚姻和爱情,反映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出台后农村社会的“婚姻自由”。
从创作技巧和主题思想方面来看,小说线索较为明显,但视角单一,结构也不够紧凑,而其主题在于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在小说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叙述者,他像上帝一样,掌握着故事中每一个人的命运,以艾艾和小晚登记的故事为主线,以罗汉钱为线索,运用插叙和顺叙结合的方式不厌其烦地补充和解释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小说里不断的插叙造成了小说结构的松散,打乱了小说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感受,而这种作者过分介入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带有极强的说教意味。顺着讲述者的思路下去,道理显而易见:自从《婚姻法》颁布,“模范夫妇”结婚,青年们终于可以自由的恋爱了,农村里也再也不会有包办婚姻了,但这确实很令人费解。
当今社会,农村中包办婚姻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而在《登记》故事里的50年代,只凭一张报纸,一纸《婚姻法》和区分委书记的一张嘴,就让有浓重小农情结和封建思想的农民接受“婚姻自由”,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赵树理的小说中,这样不合逻辑的事情却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作者如此不合常理的情节设计确却是完全迎合了统治阶级趣味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作者有意的情节设计中展现无遗,如同天主教皇依靠宗教和赎罪券成为欧洲人的“引路人”,《婚姻法》成为了“婚姻自由”的引路人,区分委书记是所有书记干部的引路人,从而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共产党是新中国的引路人——这似乎是作者真正想要展现的主题。然而文学一旦成为了政治的传声筒,一旦沦为了政治的附庸,其审美意味也必然消失殆尽。
二、文本人物形象塑造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方面来说,《登记》中的主要人物塑造的相对较好,但是部分次要人物形象过于扁平化,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有的人物描写甚至与其身份有极大的冲突。
如文章对小飞蛾内心世界的拿捏可谓是十分精准细腻,从犹豫不决转而坚定的心理过程展现了她在包办婚姻里的痛苦挣扎、对传统婚姻的反思和对自己女儿的爱。
但是写到小进时,作者似乎打起盹儿来了。当小进到艾艾家找张木匠却见到燕燕和艾艾坐在院子里时,小进没有理他,也没有坐……小进说:“我还有事”。翻了燕燕一眼就出去。其语气态度冷淡至极,似乎燕燕是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但按照常理来说,青年人遇到彼此心爱的人,即便受到千万重阻力,也不会忘记和放弃彼此,艾艾和小晚就是如此。但小进却在离开时不知为何翻了燕燕一眼,似乎是有深仇大恨一般,这是极不符合人物设定的。
三、文本语言风格
从语言风格方面来说,《登记》的语言过于通俗,失去了文学语言的趣味性,缺少反讽、比喻,不容易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反而失去了很多读者。
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文学语言时强调语言的陌生化,即“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而赵树理也并非写不出“陌生化”的语言,在他的《三里湾》中,“将满的月亮,用它迷人的光被浸浴着大地,秋虫们开始奏起它们准备终夜不熄的大合奏……”描绘得就极为动人,其景其意,引人入胜。
但在《登记》中,其语言运用只能称得上差强人意,总是令人昏昏欲睡,无法自已。
四、总结
纵观当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赵树理这样的作家,他们常常会为巩固新政权而创作出有悖于现实的作品,似乎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土壤,但实际上却总是会将现实理想化。但文学不该是政治的工具,也不应该过分迎合大众趣味,而应该展现作者丰富而独立的精神世界。因而,综上而言,《登记》是一篇政治意味很浓的小说,是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一个缩影,在文学史上有标本意义,但绝不可能被称为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孙逊,孙景尧.西方现当代文论要著研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4]伊格尔顿T.文学原理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