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榕娟
摘 要:美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领域和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以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积极的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教学领域;教学过程
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进步发展。《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美术学科的德育特点包括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不单要发展学生的视觉感知力,更要以此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美术课程的各个教学领域中渗透德育。
一、在“造型·表现”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认识基本造型元素,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而德育目标则是注重对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以及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人文情怀。
比如在国画课教学中,通过对钩、皴、点、染的笔墨技法的学习,理解中国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以小观大”“小中见大”的审美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继而培养学生弘扬和继承中国画艺术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再如三年级下册《感受音乐》一课中,在引导学生用线条和色彩表现音乐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聋哑人的无声世界,感受聋哑人无法听到音乐的苦恼,并意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绘画技能帮助聋哑人感受音乐。这就是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人文关怀。
二、在“设计·应用”中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
《新课标》中“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设计创意和工艺制作的基本技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增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而德育则直接要求学生将所学的设计知识应用到美化生活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比如五年级上册《美丽的纹样》一课中,在教会学生设计纹样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纹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如服饰、家居上面的装饰图案,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设计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的纹样,令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三年级上册《化平凡为神奇》一课中,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材料去美化装饰生活。
三、在“综合·探索”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
“综合·探索”领域强调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教学。这个领域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审美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比如三年级下册《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一课,学生在学习制作宣传画册的过程中,通过对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生存现状的了解,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肆意捕杀而使野生动物遭受的各种伤害。激起学生对它们的怜悯之情,并意识到倡导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迫切性,建立保护动物的责任心。了解宣传画册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所起到的宣传作用,能让更多人加入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以能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的热情。
四、在“欣赏·评述”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则是了解每个时代的代表这一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加深学生对一个时代美术作品艺术特点的整体把握,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及文化内涵的分析与思考,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一致的审美情趣。
在美术课堂上,在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渗透德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渗透德育:
一是在听课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表达的行为习惯。倾听是一种美德,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再进行有效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知。同时,在他人提出质疑和建议的同时更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人提出的质疑和建议也要保持虚心接纳的态度。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渗透德育。
二是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配合他人,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在面临难题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在小组合作中渗透德育。
三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提高节俭和环保的意识。艺术创作是材料制作的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多种学具,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珍惜学具,节约用料的习惯。我们可以在艺术创作中渗透德育。
四是在作品欣赏和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诚恳严谨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在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中渗透德育。
编辑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