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美术教育主要强调培养小学生感受、认识、解读图像的能力,在美术学习中,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审美的能力和综合美术素养的提高。从提高学生图像感受能力的重要性方面入手,通过实际教学经历,提出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小学美术;图像感受能力;培养对策
一、小学生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美感,做什么都是无精打采的,甚至谈论历史也无法谈得有声有色。”黑格尔的这段话道出了美感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内容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其中,“图像识读”被列为五项内容之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像的感受与理解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有的美术教材中,感受学习图像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今天我值日》是反应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受;《我做的文具》《淘泥的世界》是对不同材料可塑性体验;《我在空中飞》是学生喜欢的、能够启发想象力的课程,通过欣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中国画《嫦娥奔月》和中国航天员的图像一下子将原有课程从仅仅是鼓励大胆想象,转化为对优秀文化的感受,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这样的美术课上,除了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外,还必须利用多角度的搜图和读图体验学习帮助他们初步认识、感受美术本身的艺术性和直观性,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的方法策略
(一)引导学生分析图像与生活相联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此,我们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积累生活和积累“画题”。小学教师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应让学生耐心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事物及景物,让其将手中的美术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场景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差异之处,并进行总结分析,便可以获得作品和生活相关的图像感受体验。
长此以往,当学生有了对作品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对生活感知的能力之后,教师就能够深入分析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基本表现方式和作者通过图像传达出来的情感。另外,教师也能逐层深入地,让学生欣赏绘画表现的不同形式,
例如《果蔬的剖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吃水果时,多数是家长削完皮或者切成小块给他们吃,学生很少接触蔬果的剖面,因此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我通过展示大量蔬果的剖面图片,引导学生细致地去观察蔬果剖面,讓学生能直观地学习到如何将观察到的剖面画成形象饱满的图像。
(二)组织学生开展手工制作活动
“会学”意味着初等学生通过认知知识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操纵学习过程,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必须教育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发展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美术实际上是一门注重实践和体验的学科,通过有效的手工制作方式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遗余力地给提供学生认知和学习的机会,多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美术鉴赏中感受作品情境
教师可以制订出符合儿童生活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改变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目标。比如笔者在教学欣赏剪纸作品《老虎》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讨论作品中老虎形象给你的感受是(柔弱、温顺、强壮、威猛或其他)。表达了什么样的寓意?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从剪纸技法、外形、表现、线条、纹样等方面)去分析并感受作品的情境。同时教师在讲解有关图像作品时可以将其与对应的国画作品内容的技法(工笔?写意?)、形象(概括简洁?逼真细腻?或其他)姿态、设色认真观察,比较和分析相结合,更能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积极性。在合适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图像作品背后的历程和故事,以此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小学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身边的环境和故事,培养学生将美术作品与实际作品相结合的能力,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课堂教学美术作品欣赏时,不仅要让学生善于联系生活中的事物与情景,还要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并结合作品背后作者本身的情感故事,培养与加深他们的感受理解能力,积极提升他们对图像的感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晓丽.小学美术图像感受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2):139.
[2]安孟克.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38):182.
作者简介:王惠琼(1986.01—),女,汉族,福建厦门市人,就职于:厦门市海沧区青礁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培养方法。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