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职责坚守与角色转换

2019-08-13 08:53谷亚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角色转换教师

摘   要 人工智能为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变革,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已无法避免,处在变革洪流中的教师要顺势而为,自觉坚守职责与转换角色。一方面,教师要回归其职业的起点,坚守成“人”教育的使命,坚守对生命的关怀和伦理的呵护,坚守引领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学习社交性弥补的职责。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角色的适应性转换,主动让渡出机械知识传授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诊断和规划拟定的任务。教师及时补位,做人-机-人关系处理的引导者和新型学习方式的陪伴者,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角色自洽的状态。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时代  教师  职责坚守  角色转换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相应发生变革,教育人工智能(EAI)时代已经到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人工智能课程与教材等陆续映入世人的眼帘……人工智能的到来将使教育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由学生、教师、教材等要素构成的实体教育组织将转变为跨越时空组织边界的虚拟教育组织,教与学的方式将被彻底颠覆……一方面,人工智能对教师专业发展特质外延不断地进行“削减”,另一方面,对其内涵又将提出更加多元、丰富与深刻的诉求[1]。作为教学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教师必然要因时而动,既要坚守职责,又要进行角色转换,以达到角色自洽的平衡状态。

一、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职责坚守

依托人工智能的优势,教师将在很大程度上从传统的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摆脱繁重沉闷的重担。然而,被解放不意味着教师职业将消失抑或教师的职责将大大减少。相反,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将更加贴近其本来面目,返璞归真。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更加注重其本原职责的坚守。

1.坚守成“人”教育的原点使命

教育原初的目的聚焦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一要素得到了重新的关注,但是在市场经济、意识形态等外在目的的裹挟下,成“人”教育这一原点使命仍然被遮蔽,以至处于次要位置,甚至被迫离场。教育远离其本原起点后,教师的职责也必然发生混乱和偏移,在强大外在力量裹挟下的教师被迫成为异化教育的共谋者。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将在更深层次侵入并变革着教育的内涵。对技术更新进化的不懈追求和盲目依赖,可能会与教育功利化、市场化、政治化一道进一步挤压人的发展空间,人可能面临着更严重的被忽视与遗忘。在忧虑的同时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也有让人欣喜的一面:教与学将摆脱时空的束缚,个体的发展将更加个性化,教师不再沉溺于冗杂繁重的教学事务……这一切都为重新回归成“人”教育提供了可能。人只能由人来教,人不能由机器来教。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区别于机器,保持人性[2]。人工智能时代,成“人”教育的存续离不开教师的付出与坚守。

2.坚守生命关怀和伦理呵护的职责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校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主导的关系形式。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是一个生命关心另一个生命。教育的发生主要依靠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实现。教师的行为具有道德性,教师作为成人文化的代表,是社会道德的维护者[3]。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之一便是通过自身的言传和身教来引导学生进行生命的完善和提升,依据道德准则和人性的指引来实现对学生伦理呵护。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媒介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人工智能媒介可以轻松实现知识的传授,凭借大数据等手段精准识别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帮助个体制定学习规划等,保障知识学习效果的达成,人机关系将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关系之一。传统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将被人机关系所侵占和挤压,学生将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机器相处。然而,人工智能却终究是冰冷和无感的,是无生命的,无伦理意识的,只能进行数据的运算和推演,其生命性的缺失决定了其始终无法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关怀。尽管已有科学家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也将有所发展,具有高度的类人性,但是其仍无法真正扮演人的存在,人机关系终究不是人人关系。同时,合理引导学生按照人类伦理最优原则去解决伦理冲突,恰当协调学生个体之间及学生与机器之间伦理关系等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规避技术至上观念可能带来的生命漠视及伦理错乱的隐患,对学生进行生命关怀和伦理呵护的职责只能由另一生命的承载体——教师来实现。教师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关怀和伦理呵护的重任,自觉维护学生生命成长的良好环境和人机间伦理的和谐有序,守住教育的底线。

3.坚守个体社会化引领和学习社交性弥补的重任

人是处于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期待是培养“社会人”,即具有较好的“社会性发展”的人,而学校教育满足这一社会期待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挖掘与发挥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潜力,培育与增强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功能[4]。教学生活主要通过知识学习和人际交往促进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学习方式的变化及人际交往活动的减少都将削弱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态,学生面对的学习对象与学习同伴不再主要是人,而是不具有社会属性的机器。加之学习场地和时间的灵活多变,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深度难免有所减少。一方面,学生之间聚集的机会受到影响,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减弱,學习原有的社交性将受到弱化。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不再或很少承担知识传授的职责,师生互动的频率降低。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浸润的社会化教育也将被削弱,教师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引领面临着渠道减少的境地。但是,无论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变革教与学的方式,课堂教学作为最正规、最有效的濡化方式的地位都不会改变。因此,对教师而言,要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个体社会化教育面临的困境,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在学生社会性教育中可能会处于被迫离场的窘境,主动担当起个体社会化引领和学习社交性弥补的重任。通过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集体现场学习、小组合作等面对面的学习方式,保证师生群体的共同在场,营造学生社会交往的情境,以此来实现对学生个体的有效濡化。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转换

人工智能时代,既要体现人的不可替代性,也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媒介的优势,人机协作以共同完成教育的任务,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有效融合也将提高“教育力”[5]。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坚守职责的同时自觉进行角色的转换,既要适时让位,又要及时补位。

1.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适时让位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主动让渡出机械、重复的知识传授的任务。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代表社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现存社会价值与规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定思想观念的承载者。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控制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控制过程,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分配与标定实现的。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具有高度机械性和盲目性的特点,教学必须由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面向群体学生进行,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无法顾及个体间的差异性。人工智能时代主要依靠技术完成知识的分配,知识的负载体也将由教材和书本变为一个个具有储存和联通功能的媒介。学生不再需要集中统一到校,随时随地即可完成知识的学习。依托人工智能的学习将摆脱时空的局限,学习活动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自由性。同时,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的生物局限性,精确无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避免人因疲劳、遗忘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知识传递误差。

由此,传统的课堂讲授、答疑辅导和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将不必再是教师的专属:如辅导答疑任务可以由虚拟代理来替代,作业批改可以由学习伙伴或系统来支持。智能辅助系统/教育机器人通过承担教师的某些任务,帮教师从日常繁琐耗时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6]。基于此,教师应该适时让位,将机械知识传授的任务交由人工智能完成,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在减轻自身工作负担的同时,也能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回归本原。简单重复的劳动被技术取代之后,教师的工作内容将聚焦于更复杂、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具互动性的“人”的教育活动[7]。加之,教师主动弥补人工智能的劣势,坚守个体社会化的引领和学习社交性的弥补的重任。如此,人与人工智能的优势互补,协力合作,教学的最优效果方能真正实现。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主动让渡个性化发展需求诊断和规划拟定的任务。传统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传授外,还要充任学生个性化发展状况诊断者与规划制定协助者的角色。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诊断和规划制定的任务将转移到人工智能媒介即人工智能教师身上,这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体现,更是其能顺利融入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未来的教育可以精准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情感特征,从而呈现出最适合学习者特征的知识与内容、策略与方法。而这一能力的实现主要依靠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和评判。通过互联网可以采集学习者全样本、全过程的数据,汇聚全体学生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来发现学生的个性[8]。以此为学生拟定发挥长处、弥补短板和适应兴趣的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教师这一功能的发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避免教师因学生人数众多而带来了个性化服务水平和效率不足的弊病。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让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诊断和规划拟定任务并不意味着教师全然不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诊断的结果和内容,教师仍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化诊断报告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

2.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及时补位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主动承担人-机-人关系处理的引导者职责。人工智能时代课堂关系不再仅限于师-生、生-生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将拓展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生-机-生关系、师-机-生关系等,即由人-人关系拓展至人-机-人关系。课堂教学的主要关系形式将以混合和交互的人-机-人关系为表征,这一关系的处理将是学生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而不过分陷入技术理性主义的窠臼,如何避免人机关系充斥下生生及师生关系的疏远和隔离,如何解决人机关系可能会面临的伦理冲突等,这些都是作为学生发展引导者的教师应该解决的难题。因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及时补位,意识到机器的加入为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引导学生有效规避人机关系冲突的风险,以营造和谐有序的人机关系、人人关系。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主动做人机混合式学习、协同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引导者和陪伴者。诚然,我们已经意识到“离开了‘编码—传播—解码这一传播机制,人类个体的经验和智慧就无法积聚,就不可能形成人类整体的知识和经验,教育也就无从谈起”[9]。因此,我们应主动拥抱技术,积极主动与技术协作配合。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便携设备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地点,它在改变现代社会知识的性质与来源的同时,也改变了知识习得的方式,最终形成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并驾齐驱、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比翼齐飞、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交融共生的新格局[10]。学与教将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分离,传统课堂将演化为跨越时空边界的虚拟教育组织。未来的学习将是高度个性化、弹性化和定制化的[11]。教與学分离、学习方式的变化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下降,相反要更加注重教师的价值。因为只有教师才能科学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人工智能下开展新型学习的基本保障。教师要主动做新型学习方式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人工智能已成趋势,教育领域无法阻挡只能主动适应变革。合理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教育进一步回归其本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有效融合也将提高“教育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一半或消亡,一半或发展”[12],无法适应者只能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李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特质的新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8(09).

[2]陈晓珊.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1).

[3]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蔡连玉,韩倩倩.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研究:一种纲领性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

[6]黄荣怀.人工智能在教育有多少潜能可挖[N].中国教育报,2018-01-13(003).

[7]袁振国.未来教育对教师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7-08-16(003).

[8] 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J].人民教育,2018(01).

[9] 郭文革.教育变革的动因:媒介技术影响[J].教育研究,2018,39(04).

[10] 李政涛.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J].人民教育,2017(Z3).

[11] 朱永新,徐子望,鲁白,等.“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4).

[12] 蔡伟.一半或消亡,一半必发展[N].中国教师报,2017-10-25(015).

[作者:谷亚(1992-),男,安徽阜阳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时代角色转换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人工智能时代编辑工作核心算法初探
《人工智能时代》博弈不确定的未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