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构建集专业心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世界大学城、QQ群等于一体的立体多维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拓展线下工作平台,在线上积极开展知识宣传、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育活动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实现网络育人与心育育人的有效融合,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确保学生心理危机零事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b)-0095-02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指出,要切实构建“网络”“心理”等“十大”育人体系。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知识教育、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手段,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实现网络育人与心育育人的有效融合。
1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探索与利用大数据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1.1 创新心育工作手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互动性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以其方便、快捷、互动的优势,迅速融入了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段受到时空的限制,能够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快捷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
1.2 拓展心育工作平台,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双路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也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受益面。
1.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吸引学生积极关注心理健康,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架构
近年来,湖南工艺职业学院在学校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初步构建了集专业心理网站、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平台、世界大学城、QQ群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多维互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体是:一是通过学校官网“心灵方舟”,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通过“一米阳光心灵花园”微信公众平台和世界大学城空间“空间怡心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报名与展示;三是使用心海测试软件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和学生心理测试,为每位学生都建立了一份心理健康档案,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四是建立专兼职心理教师、朋辈心理辅导员、院系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爱馨心理协会等群体的QQ群组和微信群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态;五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精品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整合各种信息媒介,构建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积极创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了学校心理危机零事故。
3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应用
3.1 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
学校创新宣传方式,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通过学校官网“心灵方舟”“一米阳光心灵花园”微信公众平台、世界大学城空间“空间怡心园”、QQ群等新媒体,推送心理美文和心理保健知识,向广大学生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
3.2 开设在线心理课程,提高心理课程教学质量
面对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带来的冲击,高校教师应首先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摒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同时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改革工作[2]。学校心理教研室结合学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趣味心理学》《情商培养》等在线课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公共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3.3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须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对学生档案大数据分类处理并及时更新。“互联网+”技术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对学生心理数据进行梳理、分类和进一步挖掘[3]。笔者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之际,通过“心海”软件采集全体新生的基本信息,借助系统中的SCL-90和EPQ人格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危机预警的学生相关辅导员和专业心理教师予以及时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因该生心理健康的需要,经相关部门批准,可以查看该生的心理档案。
3.4 搭建网络心理平台,满足学生心理咨询需求
通过校园网络和课程教学,宣传心理咨询的求助意识,引导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学会自助和求助。首先,开通了网络心理咨询预约。在以往的咨询室预约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关注“一米阳光心灵花园”微信公众号进行网络预约,这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求助的途径,同时,还为一部分因害怕、担心等心理因素而不敢前往实体预约的学生提供了求助的途径。其次,搭建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怡心园”或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主题特色空间,以发送私信或者在线交流的形式进行网络心理咨询,专业心理教师都会进行耐心的心理指导。
3.5 做好网络心理危机预警,确保学生心理危机零事故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该校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办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班级心理晴雨表月汇报》制度,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每月各班心理委员通过问卷星上报《班级心理晴雨表》,心健中心对上报疑似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处理,并与院系心理站、相关辅导员进行协调。同时,老师、心理委员或者寝室长等学生都可以通过QQ、微信形式向中心心理教师反馈学生突发心理危机情况,心健中心都会予以迅速处理,尽可能避免学生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6 开展阳光心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秉承积极阳光的心理理念,从“工作机制、平台建设、心理课程、实践活动、辅导服务、队伍建设”6个方面构建了六位一体的阳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4]。以“学校心健中心、院系心理站、班级、学生社团”4个层面展开,创新开展阳光心灵系列活动。一是中心层面,每年上学期的“阳光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下学期的“阳光五个一”(一次新生入学讲座、一次心理普查、一次新生军训心理素质拓展、一次阳光寝室拓展、一次怡心馆开放周)[5]。二是院系心理站层面,根据该系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院系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宣传画征集、心理公益广告拍摄、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三是班级层面,积极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或者班级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四是学生组织层面,充分发挥学生主主体作用,爱馨心理协会承办“阳光每一周”活动、校心理部承办“阳光每一月”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氛围,提升了心理调试能力,实现心理健康自助互助。
参考文献
[1] 张小悦,方鸿志.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2):183-185.
[2] 刘欢.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讨[J].法制博览,2017(34):246.
[3] 于志敏.“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6(26):74-76.
[4] 陈燕妮,于安国.基于人文关怀视角的“六位一体”阳光心育体系探索——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南外贸学院学报,2017,13(2):77-79.
[5] 陳燕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阳光心育体系的构建[J].青春岁月,2017(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