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端
摘 要:图形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对比提升、总结归纳等若干确实可行的做法,让学生从中掌握学习图形的一般方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立体图形;空间观念;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设置了“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平面图形和简单几何体的特征,测量线段的长度,测量和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平移、旋转的运动特点,对称现象,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不同方向,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设计简单的图案,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低年级教学中,在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就有些吃力,到了高年级学习圆柱的侧面积与体积、圆锥的体积时,老师更能体会到学生的恐慌心理。作为数学老师,我害怕看到学生怯怯的眼神。下面,谈谈我在立体图形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一把剪刀,形象理解一处关键
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和学生都准备了大量的实物,作为教具学具带到课堂上来观察,辅助理解这部分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侧面积公式的由来,我用不同方法把圆柱的侧面积剪开,有沿着高剪开的,有随意剪的,也有沿直线剪但直线不是高的,把三种情况的展开图来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强调沿着圆柱的高剪开的好处,明白了这一个关键点的作用。
二、一个演示,深刻记住一个公式
在研究圆锥体积的课堂上,倒沙子或倒水的实验一定是要进行的。我事先不鼓励让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顺便说一下,很多时候我都不太赞成数学课前的预习,在我看来,提倡数学预习其实是最残忍的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彻底破坏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新鲜感。)当学生看到我带着装满水的桶和圆柱圆锥教具时,都特别兴奋,我心里暗暗高兴,因为我相信他们在经过我演示的实验之后,就将形象而深刻地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了。果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得出结论,经历了公式推导的真切过程,在之后运用公开计算圆锥体积的时候,牢牢地记住了“不能丢掉的三分之一”,实践证明:这都是实验演示的功劳,它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在完成相关习题时,忘记乘以三分之一的学生明显减少了。
三、一个笑话,顿时明白一个概念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一味地做题其实也是件挺乏味的事情,所以,我总“企图”在枯燥的学习中,努力带给学生一些快乐。有时候,是一个玩笑,有时候,是一个假装的出错,让课堂上的笑声能唤起他们学习的干劲。当然,所有的笑声都不会和学习无关,不会离数学太远,我要的是能让他们在笑声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在学习圆柱的横截面这一概念时,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白它指什么,也真是巧,那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個笑话,我灵机一动,拿到课堂上讲,果然效果不错。段子是这么说的:一次生物实验课上,老师让大家解剖蚯蚓,小明同学问老师:“为什么其他同学的蚯蚓切了后还能活着,就我切开后的蚯蚓死了呢?”老师走过去一看,大叫:“小明啊,谁让你纵着切它的呀!”哈哈,笑话讲完了,学生都明白什么是横截面了。
四、一个比较,迅速提升一层认识
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那个像牙齿一样的教具是老师的最爱,因为它能很形象地演示圆形是如何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下课的时候,学生对这个教具也特别感兴趣,总要来拿着它玩。在推导圆柱体积的时候,我又把它拿进了课堂,结果课堂演示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公式的推导,即v=πr2h,但是太顺利的得到,让我感觉不是很到位,我留给学生一个问题:如果变形后的近似长方体放置的方向不同,得到的公式也是一样的吗?一个问题,抛给学生无限的思考,他们顿时产生了怀疑,产生了解决疑问的冲动,我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把教具放在讲台桌上,让他们下课时摆一摆、放一放,说一说、试一试。结果第二节上课时,学生就找到了答案。理解了不管怎么放,最后推导出的公式都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引导学生不只是单一地相信老师的演示,还要自己动手去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对一个问题的更深认识。
这些年,我经过了多次的图形教学,以上是几点心得,与各位同行一起分享,希望抛砖引玉,在今后的图形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这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鲁晓千.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五):“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理解与分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3(Z4):46-48.
[2]王林利.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微:以《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7(1):59-61.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