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以Unit 2 Reading English and its history 为例

2019-08-12 00:59:58王彦鹏
英语教师 2019年13期

王彦鹏

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并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教育部2018)。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已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逐渐向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蔷2016)。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的角度探究如何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开设了一堂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公开课。教学内容为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3 Unit 2 Reading English and its history,展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

本堂课的授课内容是本单元的阅读板块,单元话题为语言(Language)。文章的体裁为说明文,介绍了英语发展史的三个阶段,阐述了不同时期英语演变的原因,以及对英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最终得出英语语言将会继续发展和演变的结论。文章开门见山,主题鲜明,结构清晰,但对现代英语发展史介绍不足,并没有举例说明,因此需要教师补充一定量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

授课对象为高一下学期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并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但文章篇幅较长,句子结构较复杂,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高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仍需要教师适当的问题引导。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多种互动形式,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全面解读文本;通过一定量的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及迁移运用知识。

(三)教学目标

经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

语言能力:能在类似的情境中运用课文中出现的 核 心 词 汇,如occupy,defeat,take control of,consist of,official 等,并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简单描述英语发展史。

文化意识:了解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并对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予以理解和尊重。

思维品质:能够捕捉文本中各部分的主题句,分析支撑各主题句的细节信息,推理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能力:能运用速读、略读等阅读技能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及细节内容;能通过合作的方式补全时间流程图中的信息,总结不同时期对英语产生影响的事件。

(四)教学过程

Step 1:读前热身

课前导入环节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教学的成功与否。成功的导入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和预测文本内容,还能使学生对即将阅读的语篇产生期待。

笔者通过以下问题,导入语言这一话题。

T:How do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Ss:Language.

T:How about animals? And how do the blind read books?

S1:I think animals also need to communicate,and they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that we humans don’t understand.

S2:The blind people can read a different language by touching them.

T:Good answers! The system that blind people use is called Braille. Today,we are going to read a text about English and its history.

【设计说明】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入本堂课的话题“语言”,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激发其学习兴趣。阅读的起点不仅是语言感知,与话题有关的知识也同样重要。引领学生回忆关于话题的知识储备,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Step 2:阅读—探究—推理

活动1:导入后,组织学生速读文本,定位关键词和关键句,借助语篇知识确定文本的语篇类型与结构,了解英语发展过程及各部分的段落大意。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总结出课文结构图(见图1)。

T:How many parts can this text be divided into?Can you use one word to describ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设计说明】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初,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建构文本的结构图,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本内容,梳理文本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2:课文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事件对英语语言的影响。笔者提出以下问题:

T:Find out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an you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Old English?(见图2)

T:The language of Celtic was replaced by the language they brought to Britain.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phenomenon?

S1:That means it disappeared. No one will speak that language again.

T:That’s right! You know language can not only be use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but also is a way of carrying...?

SS:Culture.

T:Exactly! Language can not only be used as a way of communication,but also carries a kind of culture.

【设计说明】活动2 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找出不同事件对古英语的影响,使其抓住细节信息,培养阅读素养。教师的追问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即语言的消失也意味着文化的消失,使学生深刻理解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

活动3:让学生细读文本的第二部分——中世纪英语,并根据时间顺序寻找细节信息,概括出中心内容(见图3)。

图3:Middle English

(师生对话)

T:During the time when England was ruled by French,in what aspects did Old French influence Old English?

S1:English borrowed many words from French,which resulted in more similar words?

S2:The names of animals and the names of their meat.

S3:English adopted French way of making plural.

T:Do you know why the names of animals came from Old English and the names of the meat came from Old French?

S4:English people became the servants,and French people became the rulers.

T:Yes,at that time,the language they spoke could reflect their status.

【设计说明】此环节不仅能引导学生归纳细节信息,还能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对表层信息的理解,同时能促进学生推理、概括等高阶思维的发展。

活动4:让学生阅读文本最后一部分,总结和升华语篇主题,并进行拓展阅读。

T:When did Modern English appear?

Ss:During the Renaissance in the 16th century.

T:What changes did English go through in this period?

S1:Latin and Greek words are included and pronunciation went through huge changes.

T:What did English borrow from Latin and Greek?Look at these examples(见下表).

?

T:Let’s read the topic sentence in this text together.

Ss: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nglish will continue changing is easy to answer.New words and new ways of saying things will be created in the future.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深入梳理文本内容,总结现代英语发展的时间及其变化。由于文本内容信息不足,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补充信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删减或补充,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Step 3:Critical thinking

T:Is Language the only way to communicate in our daily life?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见下页图4),and tell your opinion.

【设计说明】在“三新一旧”(即“新高考改革、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旧’教材”)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拓展要求,添加教材以外的教学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本堂课的主题是语言的发展,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其他影响交流效果的因素和不同的交流方式。这样的做法避免了旧教材信息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弊端。本堂课的课外拓展材料与教材的文本内容均属于相同的主题语境,这不仅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Step 4:迁移运用

Imagine you were a Language professor in a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And you would give a speech about Language in a senior school. (由于时间的关系,本堂课的语言输出为课后作业。但从输出的效果来说,与当堂输出基本没有差别。因为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一定量的拓展活动,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输入,因此输出环节可以是课堂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

【设计说明】这种语言输出的设计思路体现了课内外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原则。写作训练是课堂所学语言知识的有效落实,是课内活动到课外活动的延伸。学生复习、复现和再现课内所学知识,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及感悟。以课堂中语言、情感、文化的理解为写作支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得以发展。

二、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阅读课堂,教师可以从文本解读、有效提问和学以致用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文本解读上下足力气,因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对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葛炳芳2013)。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是完成与文本内容和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使教师全面把握文本体裁、特征及主题意义,深挖文本价值,引导教师选取恰当的切入点设计由浅入深的学习活动。其次,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入学习、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尊重文本作者的原始思想并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从信息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过渡到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师生互问、生生互问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情境的体验和理解,促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最后,阅读教学落脚点应为运用,即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教师要让输入和输出尽可能“无缝对接”,避免把两者对立起来或是模块化。语言输出是对大量语言输入的生成和运用,是学生在与文本话题相似的新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输出的过程中,不断复现和循环使用新学语言,再次深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结束语

总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应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深刻意识到核心素养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是所有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目前,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教师要增强学习意识,通过研读新课标开阔教学视野,并在备课时经常叩问“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反思实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驱动教学行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