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梅
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广东廉江 524400
现如今,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导致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增加[1]。冠状动脉闭塞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由于冠状动脉血供应不足或中断,使得心肌细胞出现缺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发生坏死,该疾病属于临床上病情较为严重的内科疾病,会增加在临床死亡率,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健康[2]。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临床上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逐渐取得较高的进步,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治疗同样重要[3]。这是由于传统的护理模式方式过于简单,导致患者康复速率缓慢,住院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对陌生环境具有害怕和紧张心理,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一般,严重阻碍了患者预后康复。为此,在本文中,针对本院在2017 年5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展开研究,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其睡眠、住院时间的影响效果,以下为详细报道内容。
收集2017 年5 月~2018 年5 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80 例患者,将这80 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在发病后48h 内入院就诊,患者病情符合WHO 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患者意识清醒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39 ~78 岁,平均(58.9±6.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 ~5h,平均(2.9±0.9)h。其中房性心律失常患者24 例、室性心律失常10 例、其他患者6 例。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下壁、下壁+后壁患者分别为6例、9 例、5 例、8 例、12 例。
观察组男、女各为24 例、16 例;年龄37 ~79岁,平均(58.7±6.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 ~4h,平均( 2.8±0.7)h。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他类型患者病例数分别为23、12、5,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下壁、下壁+后壁例数分别为7、10、6、7、10 例。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在对照组住院期间,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具体护理内容根据医嘱,让患者保持静养,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加强监护,并给予患者吸氧,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4]。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方法为:(1)成立优质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安排责任护士、助理护士接受优质护理培训,并进行考核,选择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监督[5]。(2)确定护理目标。在学习优质护理知识后,确定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方向,并为此目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文献,对文献知识进行科学分析,确定可行后为患者制定的护理计划[6]。(3)实施计划。当患者病情缓解无恶化而且患者的生命指征较为平稳以后,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首先,由于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在凌晨5 点至上午12 点,因此需要在此期间加强巡视力度,密切关注患者的尿量、体位、心率、血压等变化,并熟悉抢救措施,当患者的出现不良情况后,应立即通知医师进行急救处理[7]。(4)睡眠护理。由于该疾病对患者身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内心压力较大,当病情发作后疼痛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8]。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安排舒适满足的住院环境,控制室内温湿度适宜,控制病房人流量,减少外界对患者产生较大干扰[9]。病床中间布置隔帘,方便患者休息。当患者发生胸痛后根据医生指导对患者进行止痛护理。(5)综合干预。参考相关文献,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给予纠正工作,改善患者的心功能[10]。对于潜在的危险因素做好患者的护理干预,预防猝死。最后,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内心压力较大,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害怕心理[11]。为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与患者介绍治疗方式、目的、好处,消除患者的内心顾虑,并告知患者家属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准备,安抚患者家属内心不良情绪,并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积极参与到治疗当中[12]。
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睡眠质量、住院时间。睡眠质量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表(PSQI)进行分析,PSQI 评分标准共7 个指标,各项指标分值分范围在0 ~3 分,总分为21 分,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分值呈反比。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3.0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PSQI 评分、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经过治疗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PSQI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PSQI评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PSQI 治疗后PSQI t P对照组 40 13.74±2.14 9.33±1.12 11.547 0.000观察组 40 13.67±2.09 5.10±1.27 22.162 0.000 t 0.148 15.799 P 0.882 0.000
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后,其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住院、卧床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急性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住院、卧床时间比较,d)
组别 n 住院时间 卧床时间对照组 40 17.57±3.26 5.68±1.43观察组 40 11.25±2.10 2.30±0.89 t 10.307 12.691 P 0.000 0.000
优质护理服务遵循以人为本,将患者的整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目的是为了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功能健康。传统护理模式主要以疾病为中心,遵循医嘱实施对应性护理服务,但是该方面无法满足患者其他需求,导致患者预后康复效果不佳[13]。
在文中,对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结合循证护理模式,在查阅科学资料以后,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等实施对应性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的睡眠、心理健康、病情等给予优质护理服务[14]。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病房环境,加强巡视次数,及时进行止痛护理,当患者出现不良情况时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处理。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与患者家属实施协同心理护理,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保证患者预后康复效果[1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大大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时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能够积极面对治疗。减少外界对患者治疗造成干扰,并保证患者睡眠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应用价值较高,建议推广。